英國國會人權聯合委員會周三(30日)發布《跨境鎮壓在英國 Transnational Repression in the UK》報告,揭示中國、俄羅斯及伊朗等國家在英國境內施行跨境鎮壓的嚴重問題,威脅英國作為安全避風港的地位。
報告發現,針對香港民主人士及伊朗女記者等群體的打壓尤為顯著。
自 2022 年,軍情五處(MI5)調查的國家級威脅案件激增 48%,對受害人施以滋擾、脅迫、網絡威脅和身體暴力等。
報告提到,部分受害人擔心報復,以及對當局的不信任,令事件嚴重低報,建議設立專線熱線,配備熟悉跨境鎮壓策略的專業執法人員,並提供多語言服務,以增強受害者信心。
另一項建議,是國際刑警組織(INTERPOL)紅色通緝令被濫用,敦促政府改革程序,保護被政治動檢控者免於被引渡。
英國政府日前考慮修訂《引渡法》以引渡個別個案回香港,評論指中國甚少以政治個案要求引渡,特別是報告提出,中國為跨境鎮壓行動「最全面」的國家,做法可能危及在英的中國及香港異見人士。
被香港警方國安處懸紅通緝的香港自由委員會基金會(CFHK)傳訊及傳媒初級經理張晞晴向《棱角》說,「英國政府嚟緊會就住呢份報告願意做幾多,會令我調整對英國政府嘅信心…俾我哋有返多啲感覺,唔係完全唔care我哋,係一個好嘅開始。」
張晞晴:樂見有所行動予人信心
被香港警方國安處懸紅通緝的香港自由委員會基金會(CFHK)傳訊及傳媒經理張晞晴,曾經面對網絡性騷擾、恐嚇及被疑似中國籍人士跟踪,影響其精神及身心健康。
她亦注意到有新式的網絡不實資訊,意圖恐嚇在英的流亡港人。
她三月曾向委員會作供,呼籲英國政府採取更強硬措施,包括對從事跨境鎮壓的國家實施馬格尼茨基式制裁、審查外交特權、設立保護機制等。
她當時已提到自己被懸紅通緝,一度驚恐如倫敦超級大使館落成,「會否我被綁架或拖入去?」,亦變得非常保護自己。
報告提到,部分受害人擔心報復,以及對當局的不信任,令跨境鎮壓情況嚴重被低估,建議設立專線熱線,配備熟悉跨境鎮壓策略的專業執法人員,並提供多語言服務,以增強受害者信心。
張晞晴曾跟英國政府提到,有專門受到訓練的執法人員負責專線,至少可以見到英國政府有心去協助受跨境鎮壓的人士及社群,共同面對打壓,予其信心。
「由大使館,去到再之前就係有間諜,去到再之前佢同中國簽 Trade Deal,或者去訪中等等唔同嘅嘢,我一直對英國政府嘅信心係 Keep(保持)住減分,而當我對英國政府越無信心嘅時候,我就覺得自己越危險。」
「前幾日無啦啦爆逃犯條例嗰單嘢… 我希望英國政府真係就住呢份 Report(報告)係做返啲嘢,令到,俾我哋有返多啲感覺,其實佢都唔係完全唔 Care(關心)我哋。」
改革紅色通緝令處理 免政治人士被引渡
她亦提到國際刑警組織(INTERPOL)紅色通緝令被濫用,以及濫告的手法(Strategic Lawsuits Against Public Participation,SLAPPs)去打壓異見者。
報告敦促政府改革程序,保護被政治檢控者免於被引渡。
她指,因自己仍然用香港特區護照,如果香港警方通緝令是已傳達上國際刑警組織,她將不知道如何向英國政府求助,「咁其實會有風險喺度,我唔知嗰個國家會點樣處理我… 佢哋唔知頭唔知路就可以將我送返去中國囉。」
「如果有人係因為政治原因,畀人擺咗上呢個 Interpol Red Notice,而 Home Office (內政部)係知道呢件事係一個政治嘅目的嘅時候,佢應該要通知嗰個人,咁令到佢出入其他國家嘅時候,唔會畀人忽然咁樣去羈押啦。」
她樂觀地,視報告為一個好開始。
外交內政處理跨境鎮壓
報告亦批評,英國政府未正式定義跨境鎮壓,不利於有效應對問題,建議制定明確定義,並收集相關數據,以追蹤事件規模與趨勢。
而現行法律雖足以應對跨境鎮壓相關罪行,更需定期檢討以應對網上跨境鎮壓。
特別是在 G7 集團上月峰會後,各國首次針對跨境鎮壓發表共同聲明,以G7 快速應變機制(Rapid Response Mechanism, RRM)報告中記錄跨境鎮壓、制定跨境鎮壓應對框架等。
報告強調,應將中國納入「域外影響登記計劃」(FIRS,前譯外國影響力登記計劃)增強級別。
外交層面上,報告批評英國過分優先貿易與外交考量,建議將TNR納入人權報告框架,並在聯合國及 G7 等平台推動國際合作。
英國需要加強跨部門協調,設立專責單位以統一應對策略,確保情報、執法與政策的有效整合,以捍衛民主價值與人權。
張晞晴亦呼籲,香港人無論大大小小的跨境鎮壓都要舉報,「最好令到佢哋(英國政府)收到好多好多個案,咁佢哋就知道個嚴重性,同埋個頻密程度係邊度。」
棱角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