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賓首府,馬尼拉,2025 年 9 月 21 日——傾盆大雨過後,馬尼拉的街道不只積滿了雨水,還湧滿了人群。
成千上萬的市民趁著紀念前總統老馬可斯戒 1972 年 9 月發出戒嚴令,湧向歷史公園、民主紀念碑和總統府周邊,舉着標語、呼喊口號,要求政府徹查防洪工程貪污案,追究涉案官員與承包商的責任。
菲律賓天主教主教團主席達味樞機(Cardinal Pablo Virgilio David)罕有呼籲民眾上街抗爭,「以和平方式要求問責,不要被挑釁引向暴力」。
「我們的目的不是動搖民主,而是強化我們的民主。」
根據《美聯社》報導,當天全市超過 33,000 人參與集會,是近年來最大規模的群眾動員之一。
下午,群眾湧向通往總統府(Malacañang)的橋樑和道路,部分人開始向警方投擲石頭、瓶子和燃燒物,試圖突破封鎖線。警方施放催淚瓦斯驅散,並封鎖主要路口。
根據最新的警方統計(PNP),當天共有 129 名警務人員與 76 名平民在衝突中受傷;另外,一名男子在 Recto 區遭刺傷後不治,送抵 Jose R. Reyes 醫院時已無生命跡象,成為當天唯一確認的死亡個案。警方同時拘捕 49 人。
暴力和混亂持續至夜晚才平息。教育部宣布翌日首都多區學校停課,避免事態擴大。當地媒體形容這場衝突為「多年來最激烈的警民衝突之一」,而國際媒體則普遍將其視為「菲律賓民主壓力測試」——一場檢驗政府能否承受民意挑戰的政治風暴。
對許多菲律賓人而言,這不只是一次抗議,而是對制度性腐敗的集體清算。多年來的貪污、工程延宕、公共安全缺失、洪水年年重演、官員豪奢炫富…… 每一宗新聞都成為怒火的燃料,最終在這個雨季引爆。
當代貪污案例 — 防洪工程
如果說 1970–80 年代的腐敗埋下了國家衰退的伏筆,那麼今天的防洪工程貪污案,則是民怨全面引爆的導火索。這宗醜聞不僅關乎數千億披索的國庫資金,更關乎數以百萬計生活在洪水陰影下的市民生死。
自 2022 年中期總統小馬可斯(Ferdinand Marcos Jr.)上任以來,菲律賓政府在全國規劃了 9,855 個防洪工程,總價值超過 ₱5,450 億披索(約 95 億美元)。這些工程涵蓋首都馬尼拉、Bulacan、Pampanga、Visayas 等洪災高風險地區,理論上應該能保護超過 3,000 萬人口免受颱風與暴雨侵襲。
然而,國會調查揭露,多數項目存在嚴重問題:
- 工程未動工或停工:至少 3,000 個項目僅停留在紙面,現場連地基都未開挖。
- 重複合約與串標:在不同省份有多個「完全相同」報價的工程合約,價格甚至高於市場平均 15–30%。
- 施工品質低劣:已完工的工程中,超過 40% 被審計署(COA)評為不合格或須重建。
- 承包商集中度過高:在 2,000 多家獲認證的承包商中,僅 15 家拿走了 20% 的總預算,部分公司還被查出與政客或官員有親屬關係。
根據《Daily Inquirer》報導,這些「幽靈項目」和超標報價導致至少 ₱800 億披索 可能被濫用或中飽私囊。
防洪工程對菲律賓民眾至關重要,因為這是一個每年平均 20 個熱帶氣旋侵襲的國家,馬尼拉大都會區每逢雨季都可能被淹沒。筆者差不多每次菲律賓受到颱風吹襲時,亦要捐款,因為家鄉的農夫因農田受到天災破壞時,就連重新買種子的錢也不夠。
2023 年颱風 Egay 和 Doksuri 登陸,造成北呂宋島多地水位暴漲,Bulacan 和 Pampanga 省多個城鎮浸水長達一週。受災居民批評:「政府明明說防洪渠完工了,但水位一漲比以往還嚴重。」
這種「花錢卻沒有保護效果」的落差,直接把貪污問題從抽象的政治議題變成血淋淋的生活災難。
在醜聞調查進行期間,一對擁有多家建築公司的富商夫婦 Curlee and Sarah Discaya 接受名記者 Julius Babao,以及其他記者的專訪,被帕西格市(Pasig)市長 Vico Sotto 在市長選舉時用以批評對手 Sarah Discaya 貪污腐敗,令片段在社交媒體再次瘋傳。
片段中,他們帶記者參觀他們的豪華車庫,展示數十輛歐洲和美國豪車,其中包括一輛價值 ₱42,000,000(約 USD 737,000)的英國名車。更令公眾憤怒的是,這對夫婦輕描淡寫地笑說:「買這輛車因為它附送一把免費雨傘。」
這段一年前的訪問被視為對洪水受災戶的二次傷害。「他們拿走我們的未來,還拿來炫耀。」一名示威者在馬尼拉集會上高喊。
學生領袖 Althea Trinidad 在接受美聯社採訪時說:
「我們的家園一再被洪水摧毀,生活困苦,而他們卻用我們的稅金換來豪車、出國旅行和豪宅。這不是管理問題,這是偷竊。」
面對輿論壓力,總統小馬可斯終在 2025 年國情咨文中首次公開承認:「我們的防洪系統存在嚴重異常,情況令人髮指。」他隨後宣布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授權全面審計所有防洪合同。
初步調查結果顯示,約 ₱120 億披索 已支付的工程款項無法對應到實際施工紀錄。部分合約涉及「幽靈公司」,無辦公地址、無員工。有政府部門高官與承包商共享銀行帳戶交易紀錄。其後,公共工程部長被迫辭職,數名國會議員面臨調查,兩名參議員被指控收受回扣。
隨著調查細節曝光,民間發起名為「Trillion Peso March」的行動,號召市民上街要求歸還公款、懲治涉案政客。抗議規模在 9 月 21 日達到頂點,吸引超過 33,000 人集會,最終演變成與警方的激烈衝突,造成近百人傷亡。
菲律賓歷來不乏貪污醜聞,但這次的特別之處在於影響面廣,涉及數千項目,幾乎每個省份都有社區受影響。
暴雨、洪水、學校停課、企業停工,接二連三的天災人禍突顯出防洪工程中的「幽靈項目」, 民眾感受到切身之痛。社交平台及資訊流通的普及以及其動員力,富商炫富即時被大量轉發,成為公眾怒火的形象化焦點。社交媒體放大事件影響,激發大量年輕世代參與。
暴雨成災 不及人禍
防洪工程醜聞的爆發與 9 月 21 日的示威,將長期隱而未發的民怨全面引爆。這不只是一場街頭抗議,而是一場席捲政府、國會、商界乃至整個公民社會的政治風暴。
起初,抗議活動由學生團體與環保組織發起,在社交媒體上以 #TrillionPesoMarch 標籤號召。隨著媒體披露更多調查細節,越來越多市民加入行列,從教師工會、醫護人員到中產階級社群,集會人數快速擴大。
根據馬尼拉市政府統計,9 月 21 日當天參與集會的群眾超過 33,000 人,遍佈黎剎公園、民主紀念碑與 Mendiola 橋一帶。抗議雖有多個團體參與,但沒有單一領袖,更多依賴線上協調與即時通訊群組。
年輕人比例高,許多示威者帶着手機直播現場,讓事件在網路上擴散,形成「行動與輿論互相強化」的循環。
一位來自奎松市的 IT 工程師在接受《Daily Inquirer》訪問時說:
「這不再是政治問題,而是生死問題。每次下大雨我們都擔心家園被淹,政府卻拿錢去買豪車。」
非政府組織(NGO)迅速行動,提供法律支援、協助示威者保釋,並協調醫療志工為受傷者治療。這些行動令抗議保持一定的秩序與道德正當性,避免完全失控。
中央銀行(BSP)宣布加強反洗錢監管,對超過 ₱5 百萬 的大額現金交易實施即時通報制度,防止貪污資金被轉移出境。商界領袖則公開呼籲盡快恢復政治穩定,警告如果動盪持續,外資信心將受打擊,影響經濟成長。
國際媒體廣泛報導此事,路透社 稱之為「菲律賓民主的一次壓力測試」,而 美聯社 則形容為「繼人民力量革命後最嚴重的公民抗議」。國際透明組織(Transparency International)呼籲馬尼拉當局「以此為契機,改革公共採購制度,建立長效監督機制」。多個外國使館發出旅遊警示,提醒國民避開市中心集會地區,但同時強調支持菲律賓公民和平表達訴求的權利。
歷史對照:第二次人民力量革命 (EDSA II)
許多觀察家把這次抗議與 2001 年的 EDSA II 革命相提並論。
當年,總統埃斯特拉達(Joseph Ejercito Estrada)因賄賂與非法賭博案被彈劾,最終在數十萬人聚集 EDSA 公路抗議後被迫下台。不同的是,這次的行動並非針對總統個人,而是針對一整個系統性的腐敗現象,矛頭指向國會、地方政府、承包商網絡,甚至銀行體系。
政治評論員 Antonio La Viña 說:
「這不只是人民力量 3.0,而是一次對整個體制的總體檢。」
這場風暴迫使政府加速提出改革方案。法律學者建議建立獨立的公共工程監察署(Public Works Ombudsman),強化國會預算聽證會透明度,並引入數碼化招標系統,以減少人為干預空間。
民間團體則呼籲,應以這次事件為契機,推動反貪法案和政治改革,限制地方家族長期壟斷選舉的情況。社會學家指出,如果改革成功,這可能成為菲律賓政治文化的重要轉折點;若改革失敗,則可能造成更深的政治失望和社會極化。
結語 — 重回歷史的十字路口
夜幕降臨,馬尼拉的街道終於安靜下來,催淚瓦斯的味道在空氣中仍未散去,牆上的反貪口號依然醒目。
公園裡,仍有三三兩兩的抗議者留守,他們坐在雨後濕滑的草地上,手裡緊握着標語牌,神情疲憊卻堅定。這一幕,正是當前菲律賓的縮影:人民的憤怒與希望並存。這不是一場單純的街頭衝突,而是一場集體記憶的回響——記憶著曾經的黃金年代,記憶著被貪污浪費掉的機會,也記憶著每一次洪水奪走的生命。
菲律賓正站在十字路口。防洪工程醜聞和 9 月 21 日的示威,不僅是一次公共事件,更是一面鏡子,照出制度長期的漏洞與民眾的深層焦慮。問題在於:這場風暴會否成為真正的改革契機?還是一次曇花一現的「政治秀」,讓國家再次錯失復興的機會?
總統小馬可斯表明腐敗規模「可怕且無法容忍」,並強調要「以透明、可審計的方式處理每一分防洪工程預算」。
然而,單一委員會調查不足以根治腐敗,菲律賓需要結構性的改革:
強化司法獨立:現行司法程序緩慢,貪污案件平均審理時間長達 7–10 年,導致許多涉案人員在判決前已重返政壇。法律專家建議成立專責的 Anti-Corruption Court(反貪法院),並設立時限審理制度,確保重大案件兩年內有判決。
公開採購:公共財政上,將政府採購、工程合同、付款紀錄全部於網路公開,讓公眾可以即時查閱,以絕黑箱作業。部分市政府已開始試行電子招標平台,顯示成本平均下降 12%,節省上億披索。
停止家族壟斷:目前全國 80% 以上的省份由政治世家長期控制,導致地方預算淪為選舉資源。政治學者建議通過 Anti-Dynasty Law,禁止直系親屬同時或連續擔任相同轄區公職。
賦予監察機構獨立調查權:公共工程監察署(Public Works Ombudsman)能即時停標可疑合約,並對承包商列入黑名單;並建立類似香港 ICAC 的機制,對工程採購進行隨機審計。
最後亦是筆者最大感受的,是反貪污的全民教育。
筆者於本年四月曾回鄉探親,見識不少當地市民對於老馬可斯當選總統時貪污舞弊的不聞不問,甚至倒指是傳媒及反對勢力合力的「假新聞」。
筆者更有幸(還是不幸?)見識地方選舉的拉票及造勢晚會,當嘗試拍照時,特別是當用上長鏡時,不時亦有村民上前,由於筆者份屬親友或街坊,他們只是「善意提醒」某些人與事並不可以公開,一句「你懂的」而未有阻止。
而他們心目中,那些「不可公開」並不是貪污,而只是對當地居民的恩惠,不過要低調進行。但對於自小在香港長大的筆者,那些行為說穿了就是赤裸裸的「買票」。
雖然今次爆發了反貪污的大型示威,但根深柢固就是大多的菲律賓人對反貪的意識薄弱,每每當有貪污發生時而視而不見,甚至參與其中。
歷史上,菲律賓多次有改革契機,但往往因政治妥協或利益阻力而半途而廢,這些的政治妥協或利益阻力背後就是大多菲律賓人將貪污合理化及日常化。
政治評論員 Antonio La Viña 警告:「如果這次政府只逮捕幾個替罪羊,卻沒有結構改革,民眾將更加憤怒,下一次上街可能不再和平。」
作者:白影 (港菲混血兒)
免責聲明:以上為投稿讀者之個人意見,《棱角》對所發佈的信息及意見,不予承擔任何責任。《棱角》歡迎大家投稿至:info@points-media.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