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政治 《記憶對視》展覽 呈現個人...

《記憶對視》展覽 呈現個人生命經驗 從地理位置連結香港記憶

反送中6周年前夕,在台灣成立的香港行動文獻庫於英國倫敦舉辦 《記憶對視》展覽,展出部分跟香港社會運動及港人身分認同的物件及文件。

策展人Sienna Lau接受《棱角》訪問時,提到展覽的設計及空間規劃,均希望邀請參觀者可以跟展品對話,將香港的互動地圖置於中心點,在開放的空間中,呈現各人不同的生命經驗,讓他們可以跟人分享自己的香港記憶。

從物件呈現個人生命經驗

展覽策展人、香港行動文獻庫典藏總監 Sienna Lau 特別分享,展覽猶如一個尋找記憶的實驗,並沒固定路線,「記憶本身是非線性,展覽是呈現主題,與及記憶的步驟。」

展覽以一個互動香港記憶地圖作為唯一的核心,探討如何保存記憶及檔案,又與「香港社運口述歷史計劃」合作,由受訪者的社運經驗起始,以香港行動文獻庫過去數年收集,關於香港社會運動的物件圍繞,構成相互對話。

組織提到,作為行動者希望透過檔案的保存,掌握自身的話語權。以檔案行動主義(archival activism)為方法,讓檔案與行動相互應合,使歷史回到社群手中。

「我會想,這個設計,有沒有將一些話語硬放到物件之中?有沒有歪曲到事件的呈現?」物件是記憶的載體,也是邀請參觀者跟展品一同對話的契機。

她提到展覽是一個實驗,是邀請參觀者先閱畢展出的文件,再讀旁邊的口述歷史,抽取兩者摘要,跟展品互相對話。「我們不是想作任何 judgement(判斷),而是兩者可以互相尊重及對話。」

口述歷史中,各受訪者有不同的生命經驗,對於遊行或社會運動,以至1980年代的香港人身分,也會有不同的解讀。旁邊的文物是輔助參展者理解過去時空的背景,再從口述歷史了解身在當下的個人,如何就香港的社會問題、香港人的身分認同,以至政治決定作出不同的抉擇。

由感官去感受香港

展覽場地 Hoxton Arches 位於鐵路橋底下,磚砌的天花構成拱頂,「這個 Raw(粗糙)的天花板,剛好跟社運物件配合。」

Sienna 也強調,尋找場地時刻意不想從單單是一個 White Cube(純白空間)從零建起,而是考慮參觀者與展品的距離,以及場地跟展品的配合。

她們刻意在一個低矮的拱位,放進電視播放香港的街頭巷裡畫面,捐贈者從「雨傘運動」收集到的飾物,以及一個每天更換的香港食物,邀請參與者坐下 - 雖然忘了加上座墊 - 從視覺及嗅覺,以各種感官去感受香港。

「在一個非常 intimate(親密)的位置,擺左 intimate 的主題。」展覽沒有用盡用所有空間,更多是刻意留白,提供參與式的空間,讓參觀者可以坐下,或參與工作坊,「同朋友傾計,睇住展覽時同人傾,同埋睇故事。」

「無法回家的人,請朋友錄下香港的影像,藉此回味舊日的時光,也試圖感受此刻城市的脈搏。」- 來自香港的明信片,影像,2025。

一個電單車頭盔,是從內裡被打穿。縱然不能觸碰,Sienna邀請《棱角》嘗試一嗅頭盔內的味道 - 熟悉的燃燒塑膠味道,刺眼催鼻的催淚彈遺留。「之前頭盔一直放在貨倉,剛剛拿出來展覽,打開膠袋個下,個味道更加誇張。」

香港行動文獻庫的創辦人自 2003 年起收集香港社會運動相關的物件,過去數年收集近 5 噸「文物」,包括 4 噸來自多個公民社會組織的文獻及檔案,另外有超過 1 萬件物件共重 1 噸。

「啲野太多啦!要搵出來都好難!」Sienna 坦言今次要選擇可以配合口述歷史的物件去展出已經十分困難,日後在台灣或各地的展覽,會提供更多可以觸摸的物件。

從地理位置連結香港記憶

兩位不願具名的參觀者,提到展覽正正能夠提供空間讓他們思考。他們提到,抗爭相關展覽多是重覆 2014 年或 2019 年的影像及文宣,「情感的宣洩為主,較為平面」,感到《記憶對視》終提供一個香港社運的脈絡,有更多的個人敘述,更貼近自身感受,能夠推己及人,「讀到、聽到受訪者的聲音。」

「展覽是一個讓個人可以反思,練習記憶,及書寫個人敘事的方法。」Sienna 明言,香港現時困局在於令人窒息,「講咩都無人聽,展覽正喺想畀人感到可以控制,有agency(能動性),可以每個人講自己獨立的記憶。」

場地最正中心的可移動白牆,策展者將之改成投映互動記憶地圖的位置,呈現重視每個人的能動性, 「畀人感受參與式記憶,側邊展品反而是延伸,呼應地理同土地,以地方為焦點,讓人自己記低曾經一個地方,發生過咩事。」

為什麼每年遊行都要在維多利亞公園開始?社會運動的抗爭,往往跟地理有所扣連。展品有一大張香港專上學生聯會(學聯)1991 年反對《公安條例》的聲明,旁邊是《壹週刊》2003 年的開版相,配以兩個談到 2003 及 2004 年的大遊行時,兩個中小學生的參與。

「《公安條例》限制集會自由,於是每年最容易批出(集會許可)就是維園,但當中都有有自己嘅resilience(韌性)去對抗條例。」記憶跟地方有所扣連,抗爭亦然。

「點解唔係自己將自己嘅野賦予意義?」

香港人的身分或然是虛,但從來地方也構成身分一部分。「地圖能夠 encapsule(包涵) 好多嘢,鋪頭會唔同,街會 rename(改名),海會填…」

香港行動文獻庫選擇將地圖設計成最簡單的層線,「畀大家諗香港係無分時間,記憶會超越香港生命同政體,所有野都唔及土地…」「點樣呈現地圖已經有好多思考。」

地圖現時有 300 多個記錄,全部由公眾提供,「我們不是 authority(權威),authority只係生命的一部分。從自身局限,睇到 authority 局限,以自己 authority,去見到 agency。」

這種反思,正是想讓香港人意識到,整個社會運動不單是抗爭者的參與,而是每個人以自己方式,為「香港」賦予意義。

「點解唔係自己將自己嘅野賦予意義?」Sienna 不斷強調,展覽不單單是為吸引香港人,更多是想吸引對社運有興趣,對香港歷史有感,以及對社會科學議題設定及框架設定有興趣者。

至少,有些來參加工作坊的本地人,竟然是從 TikTok 的文化 KOL 見到介紹而來參與。

《記憶對視》展期將到下周一(26日),Sienna 指下一步或會回到台灣另設展覽。

香港行動文獻庫(HKAA)是一個由在台港人和台灣社會行動者成立的非牟利組織,其宗旨是收集、保存和推廣與香港社會運動及政治歷史相關的物件、文件和出版物。

棱角編輯部

支持我們:https://points-media.com/suppor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