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屆英國香港電影節(Hong Kong Film Festival UK)上周五(12日)揭幕,今屆更多嘗試更多與社群連結的實驗性放映方法,以回應當下時代港人社群處於離開與歸去之間,聚焦香港女性電影工作者,並邀請多位東南及東亞(ESEA)電影從業者,參與策展本屆節目。
「(電影)裏面切中很多關於對於記憶,以及記憶的清洗,擊中大家(心坎)。」電影節總監黃靜跟《棱角》分享,今屆節目更多新鮮的實驗放映形式,嘗試去接觸更廣泛的群體。
譬如在船上、在戶外做放映。「如同一整代香港人都跟大海有所連結,也如同漂泊不定的身分認同 … 我們沒有做任何宣傳就 Full House(滿座)了!」
節目及項目經理蕭恒亦提到,電影能夠捕捉時間,以及地方及群體的文化,香港電影亦慢慢轉變到觸及內心與社會現實議題的方向,更好面向國際的觀眾,探討共同的議題。
哪套電影值得推介予《棱角》讀者?「羅卓瑤的系列吧!1985 年的《外國的月亮圓些?》,很難可以再看到。」
第三屆英國香港電影節
日期:2025 年 9 月 12 日至 9 月 28 日
地點:倫敦(十月後將巡迴其他英國城市)
門票及詳情:hkff.uk
女性視角電影展港人身分脈絡
電影節首日上映導演陳小娟的《虎毒不》,細膩描繪新手母親在親密關係、家庭角色與社會期待之間的拉扯與壓力。
陳小娟在錄影中亦言,利用電影語言去談自己作為媽媽的經驗、人生的轉變與轉化、精神壓力等,是非常個人的議題。
「但我覺得世界上其他媽媽也有相同處境:未必能聘請保姆,產後抑鬱亦然,或許也能與海外讀者產生共鳴。」
也如電影節的核心主題,「身份轉瞬即逝與過渡 Transient and in transition」,嘗試以香港女性電影工作者作品,去再論香港人身分的脈絡。
觀眾群更多與本地連結
另一場無法預計會迅速滿座的放映,是揉合資深電影工作者人羅卡的回憶錄式紀錄片《聲影路 Cinema Strada》、關於電影、記憶及離散的講座表演(Lecture Performance),以及嶺南大學文研究系前教授羅永生及陳清僑論香港文化身化,以及去殖民論述(decolonisation)如何塑造香港文化,「非常學術。」
「有更多本身是電影觀眾或藝術觀眾來參與,demography(觀眾群)其實有些轉了,與上屆大有不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英國相遇數年,和社群之間的溝通和連繫更多後,成就今屆的劇目編排。
黃靜亦思忖,大概是兩年間有更多香港的文化社群遷到英國,過去兩年亦持續栽培與本地,或是東南及東亞社群,重新發掘香港人與英國文化社群的連結。
她更分享有一正在學習廣東話的英國觀眾買下 12 張戲票,「覺得節目很能觸動自己。」
「好像一種很 refreshing … 即是新鮮的感覺,可以看到期待的香港作品如《香港四徑大步走》、《不赦之罪》,亦有各種新奇的體驗。」
她驚訝又驚喜,香港離散社群也好,本地社群也好,都有文化上探索的需要。
重看羅卓瑤 1985 年的移民心境
就如成長如澳門,在香港發跡,現居於澳洲的羅卓瑤,她在英國國家電影電視學院(National Film and Television School)的畢業作《外國的月亮圓些?》,紀錄了 1985 年身在英國的香港學生,與當地、香港,及中國的文化疏離。
「羅卓瑤當時僅在香港電台工作數年,在英國進修後的畢業作水平令人驚喜,質問的問題亦然:不同政治意識形態之間的香港、1985 年時的英國移民是怎樣 … 一個很珍貴的記錄,藝術性亦很好。」
「羅不是一個好容易想將自己的電影予人觀看的人,特別這一套(《外國的月亮圓些?》)更加難。」
羅的近作《花果飄零》榮獲第 58 屆金馬獎最佳導演殊榮,宛如遊子離家,嘗試回到澳門尋根,思索受新儒家牟宗三與唐君毅的《花果飄零及靈根自植》,再次討論移民、雨傘革命,與眾人飄零的身分。
作為閉幕影片,亦呼應 1985 年後,為著未竟的社會運動或革命,重新飄離香港的一代人。

今次電影節復辦乃獲得英國電影協會(BFI)透過 National Lottery Audience Projects Fund 的資助支持,亦有更多社區與文化資源,讓香港故事得以擴展至更廣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