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最新一批解密檔案顯示,英國政府在 1989 年 5 月北京學運前後,已擬定香港的「末日情境」(The Armageddon Scenario),思考如何撤走香港數百萬居民。
應變計劃預測 1997 年前後香港發展,就局勢嚴峻程度分為綠色、黃色及紅色三級。
英國判斷,如中國在香港邊境揮軍,或是宣佈緊急狀態,令到香港人大為恐慌,出現大規模遷徙,即要採取果斷行動,撤走港人。
其中最嚴重的紅色階段(Red Phase),英國政府會實行全面撤離計劃,安排飛機及船隻,再於英國本土安置大批港人,預計每百萬人將會帶來 54 億英鎊的政府支出。
報告同時評估,英國無法獨力承擔撤離和安置,需要國際支援;而大量港人移入英國必然有融入問題,考慮設立一個委員會處理安置事宜。
曾撰寫《一國兩制的開場與收場1971-2020》書稿的新加坡國立大學歷史系崔永健博士指,檔案佐證英國確有秘密國策,當香港情況去到最壞時,英國不會關上大門。
《棱角》明日會分析解密檔案另一部分,顯示撤離港人計劃未有實行,或因英方為「玫瑰園計劃」可獲中方同意順利實行,協調後改為開始討論限制 BDTC 或 BN(O) 衝關,各部門亦開始應對港人想盡辦法在英國居留的問題。
《中英聯合聲明》失效即撤走港人
今次解密的檔案為內閣辦公室(Cabinet Office)由 1989 年 5 月,到 1990 年 12 月的「香港應變計劃小組」(Official Group on Contingency Planning for Hong Kong)討論文件、外交電報、官方報告,以及小組內聯絡記錄。
英國國家檔案館將其分為四部分推出,1991 年的第四部分未有解密。
小組當時準備的應變方案,假定香港在 1997 年主權移交前出現嚴重政局變動,或中國當局干預香港,引發港人恐慌、局勢混亂時,不少港人將會「逃港」,或可能出現大規模人口遷移,甚至在數日內急速惡化成人道災難 。
英國亦推想在 1997 年後的情況,提到香港市民判斷《中英聯合聲明》失效,認為中國加強干預香港、貪腐情況加劇,或認為英國及國際社會不願意或不能幫助香港時,可能會爆發恐慌。
報告更考慮到,如中國在香港邊境突然部署軍隊,或是宣佈緊急狀態,令香港市民不再對《中英聯合聲明》保障的遷徙自由有信心,英國就要積極行動。
惟小組強調,撤離計劃必須視為最高機密,以免港人得悉後恐慌,影響信心,亦要高度警惕國內政黨、媒體與社會壓力。
文件亦強烈要求政府提前統一口徑,重申英國的道德責任義,強調在與中國就回歸進程期間,「保護港人」的立場不會改變。
三級應變計劃準備
應變計劃分為三種情境:綠、黃、紅,後兩者花費龐大,英國預算美國的協助尤為重要。
綠色情境
小組當時認為,1989 年的香港正身處「綠色情境」下,政府主要為作好準備與監測,保持機密,以免影響公眾。
英國入境部門會每周統計從香港以商業航班前來的人數目、低調向英國的大型輪船公司查詢船務狀況,確保必要時有足夠運動送走港人,以及盤點在港英軍資源。
黃色情境
此階段下,入境部門須每日統計從香港入境人士數目,並設立「安置委員會」(Resettlement Board)以制訂安置政策。
英國亦會向多個東南亞國家政府商討,考慮在該國設立地區性入境和檢查中心,惟計劃亦有強調,港人眼見越南船民的難民營,普遍不願意接受該項安排。
有官員建議英國政府,在此情況下應考慮放寬港入入境限制,盡快在本地尋找地方安置。
「香港應變計劃小組」計劃提到,英國無法獨力應付大批香港難民湧入英國,必須爭取國際支持,並且希望不同國家能夠作出接收香港難民具體承諾。
小組有列出英國首相在 1989 下半年的訪問行程,提到首相應趁外訪「摸底」及商討安排。
英國會亦召開國際會議,宣示英國願意幫助香港,商討如何照顧港人利益,當中有提及已經有港人移民到加拿大、澳洲等英聯邦國家,需要監察其生活等。
紅色情境
此情境下,英國政府除要召開國際會議外,會要求航空公司和船公司須將閒置飛機和船隻調配至香港,提醒將要處理大批難民,確保香港和目的地有足夠的船隻與飛機零件及燃油。
計劃分析,若赤臘角新機場工程順利,疏散能力可以提升兩倍。
其中一個方案是,將港人先撤離到台灣或菲律賓,當中需要增調政府人手、警員,以至增派 2,000 兵力,協助到機場及港口以處理大量離港人潮。
計劃亦提到需要與美軍合作,確保航道及空域安全,不會被中國干擾。
小組當時評估,預計飛機可在 24 至 48 小時內到達英國本土,郵輪則需時最少 1 星期。
但其中耗費之龐大,單單最壞情況下將 100 萬人送到台灣作中轉,已經要花上 1.65 億英鎊作 1,400 次郵輪航程;波音 747 客機亦要 2,500 次航程,最少要耗費 1.7 億英鎊。
當時數據顯示,英國和香港總共擁有的波音 747 客機,分別只有 35 架和 30 架。考慮到航空公司的實際業務運作,能夠動用的客機將更少。
安置委員會亦會在紅色階段開始接受難民登記,並安排港人在英國境內不同地方接受安置。
英政府早認知港人移英需配套
當數十萬以上港人來到英國,英國政府亦擔心當地基建、房屋供應及職位不足,會導致資源錯配。
英國政府曾在 1973 年 16 個月內,處理了 3 萬名烏干達難民,耗資 600 萬英鎊(1973 年物價)。
小組估算,處理 100 萬名香港難民的安置及運輸,或需要 54 億英鎊,折合今日通貨膨脹,為 143 億英鎊。
此為估算難民先在收容中心居住 6 個月,再向他們提供基本所需生活支援,以及最低限度的英語訓練。
英國政府估算,最多可動用 40 萬空置房屋安置這批港人,預留居住區、居民所需服務、必要時加建房屋。
惟當中約 30 萬個房屋屬於私人物業,動用時需要徵用私人物業,要經過立法程序處理,可能構成政治問題。
小組亦預算,港人難民或面臨居住地點與工作地點不匹配的問題,故政府會要求跨部門協調,涉及交通部、教育部、以至就業部(Department of Employment)等,提供英語及職業訓練,考慮如何令港人融入。
小組強調,大量難民湧入英國會對國家庫房造成沉重負擔,必須竭盡所能防止香港爆發大規模外逃。
歷史學者:佐證秘密國策存在
新加坡國立大學歷史系崔永健博士指出,正常情況下,英國不可能「中門大開」,今次檔案佐證英國確有秘密國策,當香港情況去到最壞時,英國不會關上大門。
他認為,BN(O) Visa 計劃可能只是英國既定國策的延伸。
他引述外交部解密檔案,指六四事件後不久,英國首相戴卓爾夫人接受法國《世界報》訪問,說英國不可能接受數百萬香港人,可是「當(香港)情況去到最壞時,英國不會關上大門」;若英國不能獨力處理香港移民時,會尋求盟友協助。(檔案編號:FCO 40/2697)
《棱角》亦了解到之前首相府解密文件中,時任首相戴卓爾夫人跟行政議員非官守成員鄧蓮如及李鵬飛等會面時,曾提及英國無辦法全面接收 325 萬英國海外屬土國民,但同樣指出,英國有道德責任支持香港。(檔案編號:PREM 19/2728)
《港區國安法》立法後,英國即對數百萬BNO 人士及其直系親屬開大門,並得到各主要政黨同意。
香港政府亦在 2019 年 10月, 以《緊急情況規例條例》實施《禁蒙面法》,其後再以之推遲立法會選舉,實施防疫規例等,至今仍然生效。
英國官員曾在 2017 評估,因當年計劃仍非常敏感,建議轉移至英國國家檔案館後,需繼續密封,最終於 7 月 23 日公開。
檔案截圖最早由一名經常在 X 上貼出解密檔案及軍事新聞的前英國國務部公務員發布。
該名用戶自稱 Sir Humphrey,即英國著名政治劇 Yes Minister 及 Yes, Prime Minister 中的虛構高級公務員。
解密檔案 CAB/164/2023:
第一部分:https://cdn.nationalarchives.gov.uk/…/cab164-2023-1.pdf
第二部分:https://cdn.nationalarchives.gov.uk/…/cab164-2023-2.pdf
棱角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