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歐亞洲研究所(CEIAS)與中國戰略風險研究所(CSRI)利用資訊自由法(Freedom of Information Act)向受公帑資助的大學索取資料,發現英國大學自保守黨卡梅倫(David Cameron)與中國合作的「黃金十年」之間,與中國軍事工業複合體,以及華為及華大基因多具爭議公司有緊密及深入合作。
相應而來是中國留學生變成「搖錢樹」,大學與合作機構專門收取特定範疇中國學生,或在中國開設分校,令學位過度商業化,學生難以融入校園,出現種族偏見,甚至針對學術的跨國鎮壓。
《衛報》周三(1日)更報道,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今年超出簽證限額超收中國學生,令該兩百名學生或要延遲一年入學。
與中國合作涉科技領域或具安全風險
研究發現,有 45 間英國大學透過被中國共產黨緊緊控制的中英合作辦學機構(UK-China Joint Educational Institutes)開設中國分校,亦有項目由中國教育部屬下中國留學基金管理委員會(China Scholarship Council)批出,但只有 15 間英國大學有披露來自中國的收入。
西方媒體曾報道,經中國留學基金管理委員會批出資助留學的中國學生要向共產黨表示效忠,甚至接受意識形態培訓才可出國
研究亦提到,2010 至 2023 年間 85 間英國大學與中國大學、研究機構及企業的 1,518 合作個案中,近一成合作項目涉及高風險中國院校,及集中於 STEM 領域(科學、科技、工程、數學),亦有部分大學與因監控及數據分享道德問題,備受國際爭議的華為及華大基因合作。
而頂尖的羅素集團大學(Rusell Group)之中,更有 42% 的合作伙伴被澳洲政府創立的澳洲戰略政策研究所(Australian Strategic Policy Institute)視為「高」或「極高」風險。
這類伙伴包括中國的軍工巨頭,至少七間與英國大學合作 22 個項目,均有諜報風險,其中中國航天科技集團與 Imperial College London、University of Manchester、University of Strathclyde 共同設立航天科技實驗室。
而至少 80 個中國合作伙伴及高校,早已被美國或英國盟友列入出口管制名單,或被與間諜及網絡攻擊相關,但倫敦大學學院在 2020 至 2023 年間,仍然與多數高風險的中國週校就量子科技、材料科學、生物科學及可持續能源等範疇合作。
加強審查項目 免研究被取用
英國八月正式實施《高等教育(言論自由)法 2023》(Higher Education (Freedom of Speech) Act 2023),大學監管機構「學生事務辦公室」(Office for Students,OfS)指明大學即使與外國有合作協議,亦必須更積極推動學術與言論自由。
報告分析,雖然英國政府已知悉風險,但因與中國軍工產業等合作層面廣泛,必須加強審查,並要求大學公開透明,披露從中國實體中得到的收入、是否有作風險評估,以及合作性質,避免尖端科研究落入威權政府手中。
報告同時又建議,大學的決策者需要接受培訓,以理解中國的軍事意圖及其人權問題,並要加強對在英中國學生的獨立第三方機構支援服務,提供了解他們文化背景及需要的支援,以免他們受中共影響。
「大學不能再將中國留學生單單視為實質的財政貢獻。」
棱角編輯部
支持我們:https://points-media.com/suppor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