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國會外交事務委員會3月底邀請公眾就政府的中國政策審視提交證供,有曾提供意見者批評工黨政府只為拖延。
而分析中國戰略風險的智庫則認為,政府或已完成報告初稿,只待美國總統特朗普對中定調後才推出,以免兩者各走極端。
消息人士:不理解為何一直拖延
外交事務委員會於3月27日在網站貼出告示,邀請公眾於5月5日前遞交書面證供,其中問到現行「挑戰、競爭、合作」對華策略成效,存在哪些盲點與局限。
有消息人士對《棱角》指,去年年底已經獲邀到英國外交部就中國政策審視發表意見,他不理解審視為甚麼會越拖越長,本來政府指會在年初發表結果,其後變成春天,現時則能否在夏天發布都是未知之數。
消息人士認為,外交事務委員會或然已對政府繼續拖延不耐煩,借此催促政府盡快提交報告,「大家(向國會)俾意見囉… 政府本身話春天提交(報告),即預算4月時已完成查詢,外交事務委員會先會定於5月底截止。」
該消息人士指,英國政府看來已經有既定的對中政策,審視結果很可能是繼續與中國進行貿易及文化來往,質疑到底為何要再諮詢。他指審視不斷拖長,擔心只是為讓政府吸納更多支持現有政策的意見。
智庫:或待美國定調對中政策
中國戰略風險研究所(China Strategic Risks Institute,CSRI)執行董事Anderw Yeh 估計,現時外交事務委員會的動作,是預計政府已完成報告初稿,只待美國總統特朗普對中國政策方向定調後才推出,以免兩者各走極端。
「如果特朗普計劃與北京改善關係,或美國對華政策發生另一場劇烈變化,英國單獨制定對華政策將毫無意義。由於英國與美國在安全、政治和經濟上的密切關係,英國的對華政策總是取決於美國的立場。」
他去年曾撰文,認為工黨一邊跟中國重修關係,一邊辦政策審視,搖擺不定,無法定出實則政策。
英國持續向中國示好尋求經濟利益
另一智庫漆咸樓(Chatham House)於本年1月的報告指出,英國政府加大與中國的接觸缺乏明確策略。中國政策審視報告原本旨在解決政策不一致問題,強調需要穩健的政策應對中國的隱性影響力,並管理經濟與技術依賴風險,特別是在能源和交通領域。
英國首相施紀賢(Keir Starmer)及其政府自當選後,着重推動英國經濟增長,以及改善與重要貿易夥伴的關係。上周一,英國商業及貿易部國務大臣艾禮遜(Douglas Alexander)及國防參謀長拉達金(Tony Radakin)同時到中國進行非公開訪問,至上周四,國會議員賀候絲(Wera Hobhouse)則被香港拒絕入境。
而據《衛報》報導,英國政府的《國家安全法案》中的外國影響力登記計劃 (Foreign Influence Registration Scheme)或會將中國國家部分部委列入「進階級別」,包括國家安全部、中央統戰部、以及解放軍,甚至整個中國共產黨,要求進行的政治遊說以外的活動時亦需登記。
但發起相關聯署的香港民主委員會劉珈汶認為,單單列入部委並不足於阻嚇外國滲透,需要包括整個中國,以及相關的統戰組織。
新聞來源:棱角編輯部、《衛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