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最新 棱角拆局|瑞典入北約 對俄...

棱角拆局|瑞典入北約 對俄「傷害不大,侮辱性極強」

瑞典於上周四(3月7日)正式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成為組織的第32個成員國。該國隨即與去年4月4日加入北約的芬蘭投入到冷戰結束以來北約最大規模的多國聯合軍演「堅定守衛2024」之中。瑞典和芬蘭這兩個長期外交中立的北歐國家,在去年和今年相繼加入北約,是俄烏戰爭的直接結果。其對俄羅斯的影響,或可以一句網絡潮流用語概括:「傷害不大,侮辱性極強」。

瑞典和芬蘭均為北歐富裕國家,經濟和科技水平均極為發達,而瑞典更是歐洲少數有能力自行研製坦克、戰機、導彈、艦艇等武器的軍工強國,其加入北約自然是對北約整體實力有所助益,而不像是再對上入盟的北馬其頓(2020)、黑山(2017)和阿爾巴尼亞(2009)等巴爾幹小國,更似是來沾北約的光。然而,在北約集體防禦的架構之下,以及與美、英、法、德傳統軍事強國相比,瑞典和芬蘭始終人口不多、軍隊規模不大,其加入未有為聯盟帶來質變,因此縱然北約整體實力會因而提升,對北約和俄羅斯的對抗局勢卻不會帶來太大的影響。

而且,瑞典和芬蘭兩國雖然名義上長期實施外交中立、不結盟,但在加入北約、拋棄中立國身份之前,外交取態實際上就已經是親近西方陣營,特別是瑞典。芬蘭在冷戰時期因為作為二戰戰敗國和接壤蘇聯的地緣因素,不得不嚴守中立政策,不得加入西方陣營,甚至是要配合蘇聯,壓制芬蘭國內的反蘇聲音,以此保障自身獨立(也就是「芬蘭化」政策的由來)。因此芬蘭至少要到冷戰結束後,才敢邁大步與西方強化合作,並在1995年加入歐盟。但瑞典即使是在冷戰時期,雖然沒有加入北約而宣稱「中立」,不過其強大且完備的軍工產業則一直有向北約成員國甚至美軍出售武器,而瑞典的整個國防戰略也是以抵抗蘇聯的潛在入侵而設定,因此瑞典當時雖非北約成員,顯然也是「準盟友」關係。

所以於俄羅斯而言,瑞、芬兩國其實從來就不是什麼親俄國家,也非其勢力範圍。此次入盟,只是將「口頭中立」帶來的僅餘灰色地帶抹去,展露出親西方陣營的實際姿態,卻沒有改變到兩國早已對俄提防的本質,也沒有改變俄羅斯早被北約圍堵的形勢。因此說兩國入盟對俄「傷害不大」,畢竟兩國在枱底下早已是西方陣營的一份子。

至於為何說「侮辱性極強」,則要由普沙皇念茲在茲的「俄羅斯榮光」說起。說來諷刺,俄羅斯的崛起也與瑞典關係密切。17世紀末、18世紀初,俄羅斯一代雄主彼得大帝眼見西方諸國憑海洋貿易與殖民致富,而俄羅斯卻因地理和氣候原因而缺乏不凍港,形同被封鎖的內陸國。因此彼得大帝決定整軍挑戰當時的歐洲強權瑞典,透過大北方戰爭從瑞典手上奪取波羅的海沿岸大片領土,並一舉取代瑞典成為新興的北方霸主。今日俄羅斯第二大城市、沙俄舊都聖彼得堡,就是建立在新佔土地上的不凍港,象徵着俄羅斯數世紀以來的海洋大國夢。

然而新入北約的瑞典和芬蘭,戰略位置卻正處於波羅的海,從聖彼得堡及加里寧格勒航向大西洋的路上。雖然俄羅斯在波羅的海方向早已因丹麥、德國、挪威及英國均為北約成員而處於被圍堵的形勢;但在之前,瑞典和芬蘭的中立仍為俄羅斯留下一點門面上的灰色空間。如今兩國加入北約,波羅的海形同成為北約內海,象徵着俄羅斯數世紀以來在該方向的藍海夢幻滅,這對極為重視俄羅斯歷史地位,經常將俄羅斯榮光掛在嘴邊,甚至不斷在鏡頭前向西方記者教授「俄國史」的普京而言,顯然是極為侮辱的。

而且,在俄烏開戰後,黑海艦隊屢遭重創,在黑海方向上對俄羅斯圍堵的形勢加劇,更顯出俄羅斯在戰略上有倒回內陸國窘態的趨勢。黑海是俄羅斯歷史上另一個重點擴張方向,由彼得大帝開始到葉卡捷琳娜二世,俄羅斯數代沙皇不斷在該區開疆拓土,為的依然是不凍港和走向海洋的大國夢。如今一南一北兩條海路被堵,只剩下沒太大商業價值的北冰洋出口和遠離俄國政經中心的太平洋出口,形同宣告俄國數世紀努力的破滅,無疑是對自視為俄羅斯新一代大帝的普京的一記耳光。

更何況,即使在蘇聯霸權主義擴張最頂峰的布里茲涅夫時期,瑞典和芬蘭也沒有加入北約。布里茲涅夫一向被視為蘇聯昏君,是蘇聯由盛轉衰的關鍵人物。他也沒辦到的事,如今卻在普京手上促成,更是凸顯出其在俄烏開戰一事上出現了嚴重的外交及戰略誤判。這對一心要成為蘇聯解體後,復興俄羅斯的偉人的普京,當然是一種奇恥大辱了。

棱角編輯部

支持我們:https://points-media.com/suppor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