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最新 棱角拆局|民眾黨成「關鍵少...

棱角拆局|民眾黨成「關鍵少數」能否改變台灣第三勢力困局?

台灣大選結果塵埃落定,與選前普遍預期一致,民進黨賴清德因為在野勢力整合失敗,以不過半的四成得票率當選成為下任台灣總統,重演了陳水扁於2000年大選因對手分裂而勝出的戲碼。至於國民黨侯友宜以33.49%得票率居第二、民眾黨柯文哲以26.46%排第三,亦與選前絕大部份民調數字脗合,並沒有出現太大的意外。不過,雖然賴清德成功當選總統,民進黨整體形勢卻是「似勝非勝」,因為在立法院方面,民進黨立委席次減少10席至51席,在113席的議會中不再佔有單獨過半的優勢,賴清德將以弱勢政府上台,勢會令其施政備受挑戰。至於國民黨的議席則增加14席至52席,躍居立法院第一大黨,加上兩位無黨籍立委均與國民黨關係密切,其議席數雖亦未過半,但就有望能拿下立法院長之位,加強對行政機關的制衡能力。

在藍綠兩大陣營均未取得議會過半數的情況下,中間派的民眾黨雖然只有8席,卻成為了足以左右政局的「關鍵少數」,擁有向兩大黨叫價的能力,這是過往台灣的第三勢力所欠缺的優勢。因此柯文哲雖然未能成功登上總統大位,實際上卻是「似敗非敗」,其政治資本於本屆大選後有所增加,若善用得宜,或許能助其擺脫台灣第三勢力過往一直走不出的「泡沫化」困局。

台灣過往並非沒有除國民黨及民進黨以外的第三勢力進入議會,但在兩黨能取得單獨過半的形況下,第三黨派在議會內的影響微乎其微。第一個在立法院內取得「關鍵少數」地位的第三黨是2001年立委選舉後的親民黨。在該屆共225席的議會中,國民黨及民進黨均未過半,而親民黨手握46席,足以左右政局。然而親民黨本質上是從國民黨分裂出去的一支,屬於泛藍陣營,並非真正獨立的第三勢力,因此很快便與國民黨和解並組成聯盟,在第五(2001年選舉)、第六屆(2004年選舉)立法院任期內,均未發揮出「關鍵少數」的角色,並最終在2008年的選舉中大部份重新整合進國民黨內。且親民黨除了創黨主席宋楚瑜外,一直未能培養出具高知名度的領袖人物,最終「泡沫化」淪為小黨,自2020年後再未有取得立委席次。

而於2016年立委選舉,乘着太陽花學運聲勢異軍突起的時代力量,雖在當時只取得五席亦非「關鍵少數」,仍一度被不少人賦予厚望。然而該黨很快就陷入了究竟應該是走親民進黨泛綠路線(當時時代力量以獨派人士為骨幹,立場與民進黨相似)還是成為獨立第三勢力的路線之爭,並最終在分裂之中「泡沫化」。其中林昶佐、黃捷等人轉投民進黨,而主張走第三勢力路線的創黨主席黃國昌則於去年加入民眾黨。時代力量最終在今屆立委選舉全軍盡墨,公職僅剩下數名地方議會的議員。

從泛藍的親民黨和泛綠的時代力量的經驗中可見,在台灣選舉制度有利兩黨制以及藍綠兩大陣營意識形態對抗的情況下,第三黨若然是有明顯的藍綠意識形態傾向,則很難避免在有利兩黨制的規則之下被兩大黨整編吸收。而且過往親民黨和時代力量均未有真正發揮過第三黨的角色,而是成為了國民黨和民進黨的側翼,最終在欠缺實際影響力的情況下,無可避免地走上了「泡沫化」道路。

但這並不代表非藍非綠的第三勢力在台灣沒有市場。事實上,主打中間派、想開闢第三道路的柯文哲在是次總統大選中,不論是在深綠的台南、高雄,還是深藍的苗栗、花東,其於全台各個縣市均有兩至三成的得票率,而且吸納的選票包含了過往投給兩大黨的淺藍和淺綠選民。26.46%、逾四分一的總得票率恰恰說明了,不滿藍綠兩黨、期望第三勢力出頭的台灣人,絕非少數。

既然數字上第三勢力有市場,那麼接下來最重要的,就是證明給選民看第三勢力有存在價值,且對政局有實際影響力,選民才會於未來的選舉中繼續投票支持。而民眾黨這次取得的「關鍵少數」地位,恰恰是最有利於其發揮作用的舞台。未來不論是民進黨政府要通過某法案,還是在野的國民黨要反對某法案,均需要拉攏民眾黨的支持才能取得成功,這意味着民眾黨手上的八票擁有巨大的討價還價能力,可以在與兩大黨各自的協商中左右政策的具體內容及走向。而恰巧民眾黨的主要支持者均為不滿藍綠的中間派選民,其新當選立委之中又包含有前泛藍與前泛綠背景人士,若是能在藍綠兩大黨之間遊走,按不同政策議題獨立取態,在高度對立的藍綠之間發揮平衡作用,則除了能反映其第三勢力的制衡作用外,亦或許會有助台灣政局跳出藍綠惡鬥、互扯後腿的怪圈。

而事實上,柯文哲本人出身泛綠背景,為二二八受難者家屬,曾支持陳水扁及蔡英文競選總統,2014年首戰台北市長亦是在與民進黨協調後獲民進黨支持出選;及後又因不滿民進黨執政而決裂,並在本屆大選試圖與其明言「十分討厭」的國民黨協調達至藍白合。這種被部份人批評為「左搖右擺」的作風,看似是牆頭草,卻也是不少台灣人在長期藍綠對立的政局中希望看到的平衡勢力與變數。如果能發揮得宜,堅守自主取態的中間路線,強化其獨立的政策主張,並分別與兩大黨就不同議題進行協商,那麼一個第三勢力,在台灣政壇之中,並非沒有持續生存且壯大的空間。

與之相對的是,倘若民眾黨過度與國民黨綑綁成在野聯盟,又或是過度與民進黨綑綁成執政黨側翼,那麼其就會回到親民黨和時代力量的舊路上,在欠缺實際影響力與存在價值的情況下,難以再說服選民支持,而在有利兩黨制的規則下急速「泡沫化」。畢竟選民明確表態渴求的是非藍非綠的獨立第三勢力,而非「換皮國民黨」或「換皮民進黨」。民眾黨能否改變台灣第三勢力的困局,將視乎其是否可以善用其「關鍵少數」地位,走出一條真正獨立、可以影響施政、平衡藍綠對立的中間道路。

棱角編輯部

支持我們:https://points-media.com/suppor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