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駐教廷大使館位於羅馬協和大道,處於馬來西亞及加拿大大使館樓上。公眾一般理解,大使館為外交重地,難以造訪。
台灣卻採取不同做法,歡迎任何人參觀,熱情招待,幾乎每天都有台灣及香港遊客按門鈴,希望到使館參訪或拍照留念,甚至接待朝聖團。
梵蒂岡作為台灣在歐洲唯一邦交國,兩地建交 80 多年,大使館在歷史間必然有其特別位置。
罕有歡迎打卡的大使館
《棱角》記者上門參訪時,留意到《中央社》日前報導,常有台灣人上門參訪非虛,記者到達前剛有訪客離開。有些香港人亦會登門造訪,在海外感受台灣,以及台灣在歐洲唯一的大使館。
大使館的Facebook專頁,此前亦有轉載天主教香港教區榮休主教陳日君樞機的消息。陳因國安法被捕,只能在有限期間取回護照,到梵蒂岡出席教宗喪禮。
大使館內設有兩面巨型中華民國及梵蒂岡國旗,配以台灣藝術家的作品,推廣台灣文化;又以各種中國傳統文學書籍等,宣揚傳統中國文化。
留言本突顯外交策略
翻開由今日(9日)退休卸任的駐教廷大使李世明設立的「訪客留言本」,首頁是2020年,教廷要員及各國領事就前總統李登輝逝世之悼辭。其中亦有前菲律賓馬尼拉總主教,安多尼‧塔格萊樞機(Cardinal Luis Antonio G. Tagle)親撰的悼辭。
安多尼‧塔格萊樞機曾被視為教宗大熱之一,有「亞洲方濟各」之稱。
台灣現時僅剩 12 個邦交國,教廷是其中一個維持邦交最長久的國家。台灣近年改行「價值外交」理念,以「民主」、「和平」與「繁榮」三大支柱,發展與理念相近國家合作,定位自己成全球自由民主典範。
上月總統特使,前副總統陳建仁出席教宗方濟各喪盞時,外交部明言「與教廷在人道援助等領域合作,共同捍衛宗教自由的普世價值」。
而昨日發予教廷的賀電,台灣總統賴清德強調,雙方共享宗教自由、人權、和平及博愛等普世價值,共同追求和平、正義、宗教自由、團結友愛與人性尊嚴。
陳建仁亦是羅馬耶路撒冷聖墓騎士。「耶路撒冷聖墓騎士團」源起於中古13世紀所成立的教會團體,為直屬教廷的重要組織。
聖墓騎士團的主要宗旨是促使其成員善度基督徒生活,支持和幫助在聖地的天主教機構,尤其是在耶路撒冷拉丁禮宗主教區的慈善、文化和社會工作。
亞洲地區中,僅臺灣及菲律賓成立分團。
前任大使:新教宗清楚台灣中共之別
據台灣《中央社》報導,前任駐教廷大使李世明回憶,他跟新教宗良十四世,當時仍為羅拔·方濟各·普雷沃斯特樞機(Robert Francis Prevost)互動時,對方很清楚民主台灣跟共產中國的分別,相信未來台梵關係會有更好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