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香港 末代通識科開考未涉政治 來...

末代通識科開考未涉政治 來年以「公民與社會發展科」代替

香港中學文憑試(DSE)最後一屆通識科考試周四(27日)舉行,明年由公民與社會發展科取代。今屆試題涉及長者關愛、可持續發展及公共衛生等,但不涉政治議題。通識科開辦短短14年便終結,有資深通識科老師向《棱角》表示,通識科出發點是讓學生擴闊眼界,學會獨立思考,關心時事,如今卻要成為單純聽話的「應聲蟲」,批評教育局令老師成為代罪羔羊;國安法實施後,教育更淪為服侍國家的政治工具。

通識科早在1992年已是舊學制中的選修科目,原意是擴闊文、理、商三科的共同內容,課程鼓勵學生除學術專科外,多關心社會政治和國際動態,培養多角度批判性思考,擺脫「高分低能」的現象。中學會考改制後,通識教育科成為DSE必修科目,開考以來一直備受爭議。2012年的反國教運動由學生團體發起,通識科成為箭靶,建制派認定是通識科課程令學生思維變得激進,對政府政策處處針對,學民思潮及學生領袖黃之鋒等人就是通識教育實行的首批學生。其後2014年雨傘運動、2019年反修例運動等,令政府不得不從教育入手,將新生代學生明辨思考的嫩芽連根拔起。

一位不願公開身份的資深通識科老師接受《棱角》訪問,他指通識科的功課評估和多變的試題模式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態度,他們會主動上網搜尋資料,眼界再不受制於課室,「盲嘅開返眼睇新聞,聾嘅開返耳聽新聞,啞嘅開聲小組討論時事,跛嘅都會行會走去做問卷做訪問。」他以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形容通識科老師,老師鼓勵學生多思考,最後卻被認為是造成社會紛亂的罪魁禍首,「佢叫學生多啲發問,結果問到希臘權貴口啞啞,完全解釋唔到當時社會政治點解咁唔公平,結果蘇格拉底被賜毒酒,通識老師亦成為代罪羔羊。」

香港近十年的社會運動中,不乏年輕示威者、大專學生團體,學生傳媒等。政治意識的啟蒙當然不能只歸功於通識教育,面對社會的不公、不合理政改方針等,逼使年輕人擔起不同的政治角色,為自己的未來發起抗爭表達不滿。老師直言,「政府和建制可能最唔鍾意就係呢樣,係佢哋(通識科老師)教到年青人冇大冇細,挑戰權威和利益集團。佢哋覺得老師唔應該教學生思考,應該只教佢哋服從。」

明年,通識科將由「公民與社會發展科」(公社科)取代,由原來以六個不同社會議題為單元,變成只有香港、國家和當代世界三個核心主題。另外,校本評核中的獨立專題研習(IES)會被取消,但規定學生要在三年高中課程期間,完成至少一次由學校或教育局舉辦的內地考察活動。老師質疑公社科評分要求低,只有合格和不合格,降低升學門檻,「而且沒有批判性思考,強調正向思維,即是有讚冇彈,只傳授香港和中國正面值得表揚讚美的地方,同時並肩負培養學生守法愛國精神,擁護一國兩制、基本法和國安法。」換言之,只要考生熟讀考試範圍和寫出迎合「愛國情懷」的答案,公社科成績必定合格。「對學生的影響自然會變得單純、聽話服從。對社會的影響是製造一班順民,應聲蟲。」

近年教育局多次向DSE「開刀」,除了取消通識科,中文科聆聽及口試卷亦相繼被取消,語言能力聽講讀寫中「聽」和「講」都被抽走,老師指教育局此舉顯然欲淡化廣東話文化,「一方面去本土化,二來有利新香港人,甚至推廣統一語言(普通話)。」老師透露自國安法實施後,其他科目的老師被要求在編排課程時,要滲入國安教育、愛國教育、基本法教育等內容,狠批香港的教育制度已淪為服侍國家的政治工具。

棱角編輯部

支持我們:https://points-media.com/suppor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