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中國 四中全會分析 | 「十五五...

四中全會分析 | 「十五五」規劃強調大幅提高科技「自立自強」

中共為期 4 日 的第二十屆四中全會 23 日(周四)在北京落幕,是次關注點除了被習近平清洗的 9 名解放軍高層遭黨籍軍籍外,並通過了「十五五」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的《建議》,當中提到要大幅提高科技「自立自強」水準,到 2035 年實現在經濟、科技、國防實力、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而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則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

「十五五」是指中國第 15 個 5 年規劃,即從 2026 年至 2030 年實施的規劃綱要,「四中全會」今次將規劃拉長到預算 2035 目標。《棱角》根據四中全會公報,向讀者分析中共政策由何改變。

1. 更集中科技自立自強、原始創新,依賴出口支持增長

公報提到要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引領發展新質生產力」,「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全面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強調「搶佔科技發展制高點」,並將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這與 5 年前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相比更集中於科技創新,從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躍升至「引領」地位。

媒《光明日報》早在今年 4 月曾發表文章,解釋「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系統觀念,當中提到「推動內外聯通,處理好自立自強與開放合作的關系,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提供良好環境⋯實現與國際創新要素合作共享與優勢互補,營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開放創新生態」。

不過,《彭博》則提到,這次的 5 年規劃初步大綱是在新一輪中美貿易談判前發布,適逢美國指責中國利用不公平手段壟斷電動車等先進製造業,並過度出口;公報內容大致暗示中國將繼續依賴工業生產和出口來推動成長,而這種模式很可能仍將是地緣政治摩擦的根源。

Pantheon Macroeconomics 首席中國經濟學家 Duncan Wrigley 亦認為,公報反映中國加倍投入以先進製造業為「骨幹」的增長模式,繼續依賴外部需求來支持增長,而國內需求可能仍將疲軟。

2. 再次重申推動統一

就統一的議題上,公報重申「要堅持並加強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推動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建設⋯促進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推動祖國統一大業,推動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

公報發布之前,《路透社》引述台方的匿名官員消息,擔心金門被納入中共「十五五」的經濟規劃。雖然公報對比去年 7 月的三中全會公報所提到「堅決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繼續推進港澳工作和對台工作」,今次隻字未提及台灣,不過,上周日(19 日)中共總書記習近平祝賀新當選國民黨主席的鄭麗文時,賀電則明確提到「期望兩黨堅持共同政治基礎,團結廣大台灣同胞,增強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深化交流合作,促進共同發展,推進國家統一」。

3. 擴大對外開放,維護多邊貿易,強調「高品質發展」

公報提到,「十五五」的發展「於戰略機會與風險挑戰並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加」。這對比十九屆五中全會時所述「十四五」的「機遇期」,更著重經濟發展,多於宣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深化改革開放」、強化國內市場等。

取而代之,公報提到要擴大對外開發,維護多邊貿易體系,「拓展國際循環,以開放促進發展⋯推動貿易創新發展,拓展雙向投資合作空間」,以及「高品質共建『一帶一路』」。

另外,是次公報較十九屆五中全會時更強調「高品質發展」,滲入經濟發展、軍事國防,乃至民生等方面,並以「高品質發展」為主題,「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以全面從嚴治黨為根本保障,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邁出堅實步伐」。

4. 對內求穩:穩就業、穩企業、穩市場、穩預期,穩住經濟基本盤

正如上述《彭博》分析,中國國內經濟疲弱,對內「求穩」,亦是公報提到未來 5 年的發展目標。公報指根據當前形勢和任務,「要繼續精準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著力穩就業、穩企業、穩市場、穩預期,穩住經濟基本盤⋯宏觀政策要持續發力、適時加力,落實企業幫扶政策,深入實施提振消費專案行動,積極穩健化解地方政府債務風險」。

公報還特別強調在對內民生方面「要切實抓好民生保障,多管道挖掘潛力,加強穩崗促就業工作,促進重點群體穩定就業,加大欠薪整治力度⋯解決好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要做好安全生產和維護穩定工作」、「深入排除化解矛盾糾紛,加強社會治安整體防控,依法打擊各類違法犯罪」、「加強輿論引導,有效防範化解意識形態風險」。

新聞來源:《彭博》、《路透社》、棱角編輯部


支持我們:https://points-media.com/suppor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