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媒體日前報道,台灣沿海的海底電纜有九條斷裂,聲稱台灣成「數碼資訊孤島」。近年台灣海底電纜頻遭人為破壞,被指與北京「灰色作戰」有關。
台灣數位發展部周三(3 日)再次澄清是錯假訊息,指國際 14 條海纜中有 3 條待修,亦已有備援路由提供服務。
數位發展部韌性建設司司長牛信仁更強調,台灣應對海底電纜被切斷可能已有應變及後備方案,亦將不斷建設新電纜。
近一年台灣海底電纜多次遭人為破壞,台灣當局六月首次控告勾斷台澎 3 號電纜的涉案船隻「宏泰 58 號」船長,根據《電信管理法》第72條第一項判處三年刑期。
東京大學先端科技研究中心客席研究員唐若凌向《棱角》分析,今次失實資訊來自社交媒體 Threads 的流傳,再由台灣當地媒體放大。
她擔心台灣確有機會如同劇集《零日攻擊》劇情,由於政府未有及時澄清,傳媒未有認真查核,就會跌進中共說正常事件被誇大及政治化的圈套。
「最近中國對外的信息操控, 不再是完全基於不實的消息,而更多是改為用部份事實。 所以面對他們的混合型威脅,只要我們的論述沒有做好資料確認,就很容易被中共在國際間抹黑。」
中國周三的軍演,解放軍亦首次公開網絡空間部隊及信息支援部隊,明確指會發展電子戰及黑客攻擊,但只是於 2024 年 4 月整合原本解放軍固有的其他單位。
台灣海底電纜斷九條? 數位發展部:僅三條
台灣數位發展部周三(3 日)舉辦新任部長林宜敬上任媒體茶敘,林宜敬表示,昨日傳出的九條海纜同時斷線,是錯假訊息:台灣的國內外共有 24 條電纜,當中有九條曾發生斷裂,但不是同時斷裂。
周一(1日)下午發生的斷纜事件,其實是 EAC2 東南亞方向海纜中斷,斷點位在菲律賓至新加坡海纜段,對台灣影響僅是往新加坡方向通訊延遲(Latency)略為增加。
他指目前國內的十條電纜都正常運作,僅三條國際海纜仍待修復,預計將於 11 月全數完工
而針對近年來海纜經常發生斷纜故障情形,數發部會朝事前預警、事後應變處理以及降低損害程度三方向進行。
基於台灣的島國地理結構,該地極度依賴國際海纜去接通互聯網。數位發展部強調,後備方案是低軌道衛星傳輸(Lower Earth Orbit Satellite),亦已在外島金門應用中。
研究員:灰色作戰已經開始 台灣應增加應對
東京大學先端科技研究中心客席研究員唐若凌向《棱角》分析,中國早已向台灣施行灰色地帶作戰(gray-zone warfare),但今次斷纜事件跟台灣沒有直接關係。
「海纜被切斷的手法,的確是灰色地帶戰略的一種,尤其是因為定罪門檻很高,要在法庭證明有國家級的統籌是更難。」
她指出,雖然中俄都有在不同的海域進行蓄意破壞海纜的行為,但「宏泰 58 號」船長一案能夠成功截停、登船、作出拘捕並庭上提案,用上《電信管理法》判刑,暫時是國際罕有案例。
從事海洋地質測量與海纜路由調查服務的公司指出,通常海底電纜斷裂有七成以上是人為活動,其餘是材質老化及地質災害。
台灣現時雖然不是聯合國成員,但台灣海巡仍有應對機制,也需要多跟鄰國盟友溝通,尋找共同應對方式及策略,避免再發生如年初勾斷電纜的喀麥隆籍、香港公司註冊、中國人運營的貨船「順興39號」,逃到沒有共同處理機制的韓國。
媒體必須做好資料確認 免生恐懼
唐若凌認為,台灣現時更需要是媒體及民眾做好事實查核,以免民眾在真正有海底電纜被切前已陷人恐慌。
「在 Threads 上傳開的假訊息如果沒有及時澄清的話,接着下來真的有台灣海纜被切的時候,就會變得像狼來了。」
她分析,最近中國對外的信息操控屬混合型威脅, 不再是完全基於不實的消息,而更多是改為用部份事實。
如果沒有做好蒐證及事實查核就出文,以至政府澄清後仍然保留「九條海纜被斷 台灣成數碼資訊孤島」,就會很容易被中共在國際間抹黑。
「民眾可能會覺得混淆、不清楚誰是誰非,誰才是可以被信任的。」她解釋,情況就如講述中國用各種方式攻台的台灣劇集《零日攻擊》一樣。
唐若凌提出,政府方面就今次事件後,應該加強與民間的溝通及資訊,如設立官方的海底電纜地圖,令資訊更透明清晰,也避免民間系統因為類似事件被污名化。
「台灣政府及傳媒更需要的是近年常聽到的「全社會韌性」,戰略溝通上,跟相關的持分者先溝通好,這樣才能有一個比較清晰及全面的解釋,讓民眾可以更清楚瞭解每一次灰色地帶作戰的事件。」
棱角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