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香港 反修例五周年|反送中表態生...

反修例五周年|反送中表態生意「一鋪清袋」 黃店老闆對香港失望透徹 移民堅持繼續發聲

1997年後,香港迎來第二次移民潮。自香港實施《港區國安法》後,加拿大和英國於2021年分別推出「救生艇計劃」和英國國民(海外)護照(BNO)「5+1」移民簽證,短短三年已吸引超過20萬港人申請簽證。根據加拿大移民部(IRCC)最新數據,截至2024年4月底共有7,321人透過救生艇移民途徑獲批簽證,2023有5,030人獲批,2022年有1,046人獲批,2021年該計畫首次啟動時則有668人獲批。

英國內政部今年2月亦公布最新的BNO「5+1」簽證數字,去年全年共批出37,603宗申請,其中28,303宗申請是在英國境外獲批,其餘約9,300宗獲批申請者是已身在英國。BNO「5+1」計劃於2021年推出,首年即吸引大批港人移英,有多達96,418宗申請獲批,之後隨着申請人數有所放緩,2022年獲批簽證回落至57,137宗,至今三年合共批出191,158宗簽證。

回歸20多年,為何熱愛這片土地的香港人紛紛離開?2019年6月,政府強推《逃犯條例》修訂草案,引發「反送中」示威浪潮,過萬名示威者被捕,官方將其定性為「顏色革命」並鐵腕鎮壓。有別於過往的民主運動,《逃犯條例》牽連甚廣,威脅香港司法獨立,就連商界亦首當其衝受到影響,一向被視為親建制的商人,今次也選擇站在示威者的一方,對他們來說,這是一場政治啟蒙運動。誰也沒想過,由「港豬」成為抗爭者的代價,竟然是生意「一鋪清袋」,在政權的壓迫下,他們迫不得已離開香港,有人選擇另起爐灶,在外國重新創業,亦有人選擇找一份安穩的工作,但不變的是,這群對香港失望透徹的「倖存者」,仍堅持在異地繼續發聲。

Chickeeduck老闆周小龍:香港所有生意已經無得做

有「逆權商人」之稱的香港童裝連鎖店Chickeeduck老闆周小龍,因為表態支持「反送中」運動,生意幾乎一鋪清袋,2023年Chickeeduck最後一間門店在香港結業後,他便隻身來到英國,「起初沒有想過留低,但為了令家人安心,決定在境內申請BNO簽證。」周小龍表示,相當慶幸在「反送中」期間,家人沒有施加任何壓力,「過去四年,岳父岳母沒有說過我一句,但現今的政治形勢令他們感到不安。」他又指,太太曾稱讚Monica(戴耀廷太太)很堅強,但她表示自己並非Monica,出於對家人的尊重,他決定移居英國,並在當地創立家居工程公司Handeeduck,創業是看見當地有家居工程的商機,同時希望為移英港人創造更多就業機會。

「反送中」期間,周小龍以敢言見稱,不但參與「反送中」遊行,更接受《蘋果日報》的訪問,此舉竟引來中國公安的關注,「我在長沙有一個溜冰場,接受《蘋果》訪問後,竟然有中國公安到我長沙的溜冰場,要求跟我面談,我以Chickeeduck老闆身份受訪,跟長沙公安有甚麼關係?」周小龍坦言感到氣憤,更堅決地反對《逃犯條例》,此後,他便高調表態支持示威者,更在荃灣愉景新城的Chickeeduck店內,放置兩米高、手持「光復香港」旗幟的港版「民主女神像」,並在店內設連儂牆。

敢言的後果是持續遭建制陣營圍攻、被香港警方國安處搜查店舖、被親中傳媒追擊。「6月、7月那些敏感日子,幾乎每個星期都有政府部門上來舖頭,說有人投訴我們違規,生意如何做得住?」

不過,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並非Chickeeduck結業,而是香港營商環境早已大不如前,尤其是「反送中」後,政權再度收緊。周小龍形容離港時的營商環境:「香港所有生意已經無得做。」他又憶述90年代在泰國做生意,當地人相當尊重香港生意人,但最近再見當年在東南亞認識的生意夥伴,他們不約而同地表示香港今不如昔,當地 Young Presidents’ Organization(YPO)的會員,也不再把香港當成聚腳點,反而轉向新加坡。「因為當權者的所作所為,令香港在國際間聲名狼藉。」他坦言,不再因為香港人的身份而感到驕傲,「日後香港身份證過期、特區護照過期,我不會再續。」

黃店老闆阿棠:唔係因為個仔,都唔會諗移民

對於黃店老闆阿棠來說,2019年是一個特別的年份,除了發生過「反送中」運動,還是他兒子出生的一年。當年,他在黃大仙開了一間小食店,做街坊生意,原本安穩地過著小日子,眼見示威浪潮發生了種種的不公義,他亦由「港豬」變成抗爭者,高調表態支持抗爭者,亦在店內設連儂牆。「為了下一代抗爭,如果香港變得不像樣,日後我的兒子怎麼辦?」

有了「黃店」認證,阿棠的小食店不時受到政府部門騷擾,但他卻沒有因此而噤聲,更曾接受不少網店訪問,發表「反政府」宣言。2020年《港區國安法》實施後,很多人都認為敢言的阿棠有被捕風險。「2021年英國推出BNO『5+1』移民簽證,不少相熟的街坊、朋友都勸我們離開。」

不過阿棠坦言,若不是因為兒子,他從未想過移民,「一來香港是我的家,二來父母都在這裡」,但眼見很多「手足」被捕入獄,而兒子年紀尚小,不能失去任何一個家庭成員,最後還是決定關掉小店,於BNO「5+1」實施首年,舉家移民英國,「當時關店並沒有對外宣布移民的消息,只有相熟的街坊知情。」

在異地生活需要一段適應期,一方面是文化差異,另一方面需要找工作維持日常開支。阿棠表示,他年少時曾在外國生活過一、兩年,知道外國生活會比香港悶,但太太並未在外國生活過,初時很多方面都不太習慣,更曾出現輕微抑鬱,「剛到埗太太未有車牌,我又要上班,整天只有她和兒子,因此情緒有點不穩定。」他又透露初時住在Croydon,當時不知道那是治安較差的區,出入都要較小心。慶幸的是,兒子年紀尚小,對生活狀況未能理解,並未需要適應。

雖然生活不容易,但他們還是決定留下來,主要還是希望下一代能生活在自由的國度,「擔心兒子被洗腦,變成『小粉紅』,小朋友在香港讀書,教科書的歷史被篡改,六四又不能說,如何讓他們學會辨別對錯?」阿棠認為兒子在英國讀書,功課較少、壓力較小,會比較快樂。「我不是怪獸家長,不會將自己做不到的事寄託在下一代身上,因此不要求望子成龍。」

現時阿棠一家三口已在英國生活三年,他們已搬到治安較好的區份,亦有相對穩定的收入,生活開始安穩,但他們仍未忘記繼續為香港發聲。「在英國認識了很多香港朋友,每一個遊行集會活動,大家都會相約同行,如果移民外國的都不做,留守在香港的人怎麼辦?」阿棠仍然期望有一日能回到光復後的香港,「他朝有一日,如果香港光復,這群在英國生活的香港人可以把在這裡賺到的錢和經驗,帶回去重建香港,我們深信只有這樣,香港才可能變回跟以前一樣。」

棱角編輯部

支持我們:https://points-media.com/suppor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