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勞權監察周一(15日)公布「補充勞工優化計劃」檢討報告,指輸入外勞對本地就業造成明顯衝擊,香港最新失業率升至 3.7% 創三年新高。
報告指出,政府自 2023 年 9 月 推行「補充勞工優化計劃」,放寬申請後累計逾 2.9 萬人經計劃抵港,而香港的失業率由計劃推行前的 2.9% ,增至今年 5 至 7 月的 3.7% ,失業大軍增加 3.26 萬人。
其中失業率失幅最為明顯的行業為餐飲及零售業,失業率分別增加 2 個百分點及 1.5 個百分點。
勞權監察分析,輸入外勞較多的行業如飲食、零售及建築,同跟失業較嚴重的行業吻合,反映輸入外勞已出現「擠出效應」,要求港府立即叫停輸入外勞。
飲食業為輸入外勞行業重災區
報告引述數據指,至今年 5 月 31 日,獲批輸入外勞有 61,058 個,平均每月批出近 3000 外勞名額,至今年 5 月,累計有 29,255 人經計劃抵港。
飲食業是輸入外勞行業的重災區,佔整個行業就業人數高達一成。單計侍應、初級廚師及廚師三個職位,截至5月,已合共批出逾 22,000 名外勞。
推行計劃之初,飲食業失業率為 4.4%,兩年後,失率已急升至 6.4%,失業人數升幅達40%。
零售業方面,2023 年 9 至 11 月失業率為 3.5%、9600 人失業;到了今年五至七月,失業率為 5%,失業人數為 12,400 人,增加了 1.5 個百分點,即 2800 人。售貨員至今獲批輸入勞工人數,為 4367 人。
報告亦發現,輸入外勞較嚴重的行業,開工不足率亦出現大幅增長,反映可能與僱主聘請外勞後,將本地工人轉為兼職。
外勞不可自由轉工、薪金固定 對老闆具吸引力
香港勞權監察評論指,外勞不可以自由轉工、薪金固定,就薪酬待遇沒議價空間,加上現存監管漏洞導致容易被剝削,如常見無償加班、薪金回扣等,對老闆自然具有吸引力,寧願以外勞取代本地工人。
「補充勞工優化計劃」原本要求申請僱主先進行四星期本地公開招聘,並以不低於市場中位數工資刊登招聘廣告,實際上僱主利用種種手段令有關程序形同虛設,無法保障本地工人。
其中藝術家藝術家程展緯聯同多名基層勞工和大專畢業生,分別應徵多份涉及輸入外勞的職位空缺, 17 份工作之中,最後 14 份「見工失敗」,餘下三份因工作內容不符期望,求職者自行拒絕,即見工成功率是零,形同「假招聘」後聲稱無合適本地工人,再申請外勞。
今年年中本地工人不斷投訴「假招聘」後,局方才展開突擊巡查,並增設網上投訴表格。
隨著人工智能和科技發展,現時已有不少職位逐步被科技取替,如收銀、實體零售、文職和顧客服務等,加上裁員結業潮影響,要保住現有就業機會本已不易;政府對此未見對策,反而大幅放寬輸入外勞,令本已存在隱憂的失業問題惡化,工人就業處境雪上加霜。
報告又批評政府疏忽監管,勞工處為加快批核,由實地巡查改為單憑文件審批,拒批率僅 0.31%,而且監管措施滯後,對僱主最嚴厲的處分僅為一年至兩年不能申請輸入外勞,違規僱主不用承擔任何刑事責任, 也毋須對遭受損失的本地僱員作賠償,阻嚇力成疑。
「補充勞工優化計劃」於 2023 年 9 月推出,取代沿用近 30 年的補充勞工計劃,大幅放寬原本 26 個不得輸入勞工的職位限制,包括侍應、文員、接待員、售貨員、送貨員等非技術崗位均可輸入外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