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英國/歐洲 棱角拆局|俄烏戰爭兩周年 ...

棱角拆局|俄烏戰爭兩周年 為台灣帶來甚麼警示?

俄烏戰爭即將於本周六(2月24日)屆滿兩周年。這場21世紀以來最現代化、規模最大、交戰雙方裝備水平最接近的全面戰爭,一直備受國際關注。其過程由俄羅斯的突然全面開戰,到其首輪大規模攻勢受挫,再發展到現在的僵持狀態,可謂峰迴路轉。而在歐亞大陸的另一端,台海兩岸亦密切注視着局勢的發展,畢竟俄烏形勢與台海不乏相似之處,可以為海峽雙方提供不少借鑑。那麼,打了兩年的俄烏戰爭,究竟分別給台海兩岸上了一堂怎樣的課?或許我們可以先從其為台灣帶來的警示說起。

俄烏形勢與台海局勢其中一個最直觀的共通點,就是對立雙方的技術水平差距未到壓倒性,但體量差距巨大。俄羅斯與烏克蘭均是承接蘇聯軍備為主,而且蘇聯不少重要軍工產業均為烏克蘭繼承(如製造飛機的安東諾夫設計局、製造坦克的莫洛佐夫設計局、可造航母的尼古拉耶夫造船廠等),雙方在同一基礎上發展,亦都因為經濟原因而沒有取得多大改變。然而即使是大至導彈、坦克、火炮,小至槍械、單兵裝備等均是大同小異甚至一模一樣,俄羅斯不論在兵員及裝備數量上均對烏克蘭有碾壓性優勢。也就是說,如果不靠外部援助,單對單的情況下,俄羅斯憑消耗戰就可以耗贏烏克蘭,而這情況亦正正反映在當前形勢之中。縱使俄軍於開戰早期因為各種戰略錯誤而攻勢受挫,但體量巨大的俄羅斯有本錢去承受這些損失,而當俄羅斯改變戰法轉入消耗戰,烏克蘭能苦苦支撐兩年且得以勉強維持戰線,西方援助絕對是關鍵因素。

而台灣與中國大陸的體量差距,要遠比俄烏為大,而且在裝備水平上,解放軍近十年有質的飛躍,而台軍大部份仍是老舊的二手美製裝備,早年的技術優勢已是蕩然無存。因此一旦雙方交戰,在質無法取勝、量又不足的情況下,外部援助對台灣的重要性只會更高,特別是其美製裝備需要美製零件補給的情況下。然而,台灣作為一海島,雖有海峽天險,取得外部補給難度卻也要比烏克蘭高。烏克蘭國土遼闊且戰火集中在東部,西方物資可以從西部陸路邊界源源不絕進入,空運亦有十分巨大的空域不受俄軍威脅。而台灣要比烏克蘭小得多,且補給只能以海、空進入,一旦開戰,極可能會遭解放軍海空力量壓制封鎖,其補給線並不安全。

而且,這情況在解放軍航母編隊越發成熟的形勢下只會越來越差。解放軍艦隊近年經常進行繞台訓練,目的就是要熟習台灣東部海域情況,因為一旦開戰,這必然是解放軍航母部署以阻截外援的位置。解放軍單憑在沿海各省部署陸基空中力量便足以覆蓋整個台灣西海岸,且航母在不寬闊的海峽亦很易成為打擊目標,因此其航母編隊必然會在首階段就迂迴至台灣東部,打擊台灣部署在東部的後備機場等「縱深」設施,並在隨後成為阻截外力介入的力量。要如何應對這樣的封鎖,將會是個令台灣十分頭痛的問題。

即使解放軍未能成功封鎖台灣東部海域,但台灣所有大型港口因為地理原因均在西海岸前線,東部缺乏可以接納大量物資的港口設施,而台灣空域狹小又定必會處於解放軍威脅之下,因此如何維繫外部補給的生命線,事關成敗。即使美軍真的出手介入,除非美軍能快速重創解放軍海空力量,這個問題一樣會存在。可以說,對登陸部隊的補給是解放軍攻台會面對的難題,而台灣取得外部補給的難度,絕對不會比解放軍所面對的低。

除了要面對被封鎖的難題外,台灣幾乎等於沒有的縱深也會令其面對比烏克蘭更複雜的困境。台灣在重型裝備上很大程度需要依賴外援,然而本島也需要確保在戰時維持一定的武器生產和維修能力,以確保台軍能在已被登陸的困境下支撐,特別是無人機及單兵導彈等一類本小利大的高效武器。中國目前是全球無人機生產大戶,俄烏交戰雙方均有從各種渠道引入中國製無人機或零部件,然而台灣則不可能從這種渠道取得,且戰時無人機消耗甚巨,因此自產成為了一個必須擁有的能力。事實上,台灣國防部近年來正加速推動國產無人機發展並增加採購,然而如何確保產能在戰時能繼續運作,也是一道要認真面對的課題。另外,台灣目前亦缺乏像單兵反坦克導彈這類武器的生產能力,而以台灣的科技水平不論是自研或引進生產線均理應有能力做到,這類輕武器若能擺脫完全依賴外部進口,將對台灣戰備力量及持久作戰能力有所提升。

當然,對台灣而言,一旦開戰,最理想的狀態自然是在海上就成功阻截解放軍的渡海行動。然而這必須要依靠台灣海空軍在海峽上取得海、空優勢。問題是即使是台灣最先進的F-16戰機也很難保證在面對解放軍時擁有質的優勢(量更一定不足),而台灣海軍艦艇更是老化嚴重,因此台灣很難在戰機、戰艦上與解放軍對稱競爭。或許烏克蘭的不對稱作戰手段,會是台灣值得借鑑的案例。

烏克蘭在丟失克里米亞後已近乎沒有海上力量,然而憑藉導彈及無人艇,仍屢屢重創俄黑海艦隊。雖然烏克蘭對黑海艦隊的打擊更多是提振士氣而非實質上影響戰局(黑海艦隊在戰前已因戰略位置差劣而成為俄四大艦隊中不被重視者,裝備及資源均排在最後,且在俄烏戰爭期間長期泊港,作用甚低),但對台灣而言,能對解放軍海軍取得戰果則有巨大的實際影響。因此,強化反艦導彈、防空導彈和無人艇能力,對台灣來說,會比嘗試與解放軍海空軍作對稱競爭更切合實際。而烏克蘭對克里米亞大橋,甚至是俄羅斯西部城鎮的打擊,將之轉化成台海背景,則是台軍需要強化其打擊中國大陸沿海港口、機場等關鍵設施的能力。若是能夠重創港口設施,勢必對解放軍登陸和補給造成實際影響。

當然,對台灣而言,最理想的情況是不開戰,然而這個主動權很大程度上不在台灣手中。繼續強化國際外交、增強阻嚇力量,自然是應該的大方向。而避免主動挑釁、維持一定接觸、降低雙方戰略誤判和擦槍走火的機會,也是台灣出於務實而應該採取的行動。畢竟《兵法》云「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能在維持自主的前提下儘量避免戰爭,對台灣人民來說,才是最大的福祉。

棱角編輯部

支持我們:https://points-media.com/suppor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