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倬雲倡導「大歷史觀」、「為常民寫史」,關注社會和文化,探討「一般人的生活及一般人的想法」,有別於傳統史學中常見的帝王將相,可謂獨樹一幟。在台灣政治轉型時期,許倬雲亦常就社會議題發表意見,以天下蒼生為己任,不是躲在象牙塔裏的學者,故特別受人敬重。
這位德高望重的知識分子離世後,我發現不少大陸、香港媒體都拿他說過的一句「但悲不見九州同」炒作,如「大公文匯」就發布了一條短片,以「許倬雲在美國去世 最大遺憾『但悲不見九州同』」作標題。乍看之下,你或以為許倬雲是「統一」的堅定支持者,至死還念念不忘。
許倬雲怎麼會引用陸游名句「但悲不見九州同」呢?事緣去年七月,有大陸節目主持人訪問許倬雲,問他一生最大遺憾是什麼,許倬雲沉吟良久,然後答:「但悲不見九州同啊。」他含淚解釋:「別人可以不悲九州同,我在抗戰那邊長大的人,『中國』兩個字刻在我心裏,三、四千萬的人被殺,被轟炸,不能忘,忘不掉。」
許倬雲又提到,死了要埋葬在家鄉無錫,已買好墳地、刻了墓碑,希望葬在父母墳墓旁邊。這樣的「落葉歸根」及家國情懷,自然是中共政治宣傳的大好材料。許倬雲生於亂世,飽嘗國家動盪、顛沛流離之苦,心底渴望一個太平盛世,固然可以理解。但他會不會為了彌補這個遺憾,而盲目支持所謂「統一」呢?答案當然是不。
儘管中国媒體廣泛宣傳了許倬雲的「但悲不見九州同」,但他們都不約而同迴避了許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真實看法,我不妨補充一下。許倬雲是老派中國人,一輩子愛國,思念家鄉,但指他「擁護中共」則明顯是錯的。十年前,許倬雲接受《端傳媒》訪問,曾說過以下一番老實話:
「為什麼台灣對於回歸中國那麼質疑,那麼反抗?為什麼香港一直都心不甘情不願?就是因為中國在一黨專政之下,一個特定的集團壟斷據有政權。以革命正義取得的政權,正如你所說的,是經過暴力的成分。統治一直是在一黨專制的統治之下,民間的怨憤眾所共知。
「(⋯⋯)所以像台灣和香港,對於回歸祖國,有非常大的質疑。我們愛屋及烏,反過來的話,便是因為討厭烏鴉,所以討厭房子。」
這個「厭烏及屋」的譬喻,形象十分鮮明。容許我把許倬雲的話講得更淺白一點:許多香港人、台灣人正是因為厭惡共產黨,連帶中國也覺得討厭。如果許倬雲是活在今日香港的學者,他很可能會因為上述言論而遭大學解約,甚至會被官媒斥為「軟對抗」。
那麼你說他「反共」嗎?也不是。許倬雲本人是這樣講的:「沒有人為了反對共產黨而反對共產黨,如果共產黨能夠開放權力,能夠輿論、思想給大家自由,我們都會擁護的。」然而眾所周知,你期望一黨專政的共產黨開放權力,等於期望蠍子不再咬人。許倬雲言下之意,自然是不可能擁護目前中共這樣的一個專制政權了。
我相信許先生必然認同自己是一個中國人(中華民國人),但他絕對不會是支持中共「統一」的樣板角色。希望那群覺得「被中共管治也沒差」的台灣人能夠讀一下許倬雲的書及訪問,學習做一個有知識的中國人,而不是看抖音的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