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中國 【馮睎乾十三維度】粵語保留...

【馮睎乾十三維度】粵語保留了什麼古漢語?

近日看到Facebook專頁「漢字文化圈」,發布了一張叫「漢語方言保留古漢語程度」的圖片:

下有「香港大學語言學系」八個字,還用英文寫了一段話,譯成中文是這樣的:

「根據香港大學最近一項研究,閩語保留了最多的古典漢語元素(89%),其次是客家話(81%)和粵語(62%)。保留最少的是官話,其中北方官話為19%,西北官話為21%,中原官話為22%,西南官話為25%,江淮官話為32%。」

事實上,圖片已在網上流傳超過一年,不少人皆質疑其研究方法和數據真偽,也有人說查不到港大有這項研究。我猜,圖片很可能來自內容農場,所以那些百分比也不必認真看待。不過說今天的閩語、粵語保留了很多古漢語,我認為是沒有疑問的。

那麼粵語保留了哪些古漢語呢?這問題不易答。近廿年來,常見考證粵語正字的文章,坦白說,內容不少都烏煙瘴氣,作者往往拋出一個冷僻古字,就武斷視為某粵音的「正字」,一般人分不清對錯,反而以訛傳訛。

這種偽考證其實由來已久:1933年初版,孔仲南著的《廣東俗語考》就有不少穿鑿附會的「正字」。例如〈釋性質〉一章說「聰明曰鑠馬」,孔仲南稱「鑠讀靚入聲,稱人精壯矯健曰鑠馬」,還引用《漢書.馬援傳》的「矍鑠哉此翁也」,指「粵語『鑠馬』本此,謂其矍鑠如馬援也。」

有些考證粵語的人看到這條資料,就以為「叻」(表示優秀、聰穎)的正字是「鑠」。然而「鑠」根本讀「削」,唸成「靚入聲」不知有何根據?「鑠馬」這粵語從前或許存在,可我幾十年來從未聽過(歡迎大家賜教),以「矍鑠如馬援」作解釋也很牽強。

「叻」正寫是什麼呢?我傾向是「㔹」。以發音論,《集韻》說是「歷德切,音勒」,音近「叻」;論字義,《說文》云:「㔹,材十人也。」表示資質十倍於人,跟「叻」意思相若。據此,「叻」正寫不是「鑠」,該是「㔹」。「㔹」這古字在普通話是沒有的,而粵語就保存了。

其實粵語的古漢語元素,除了一些冷僻字,還包括很多尋常的字,這方面似乎很少人提及。例如《世說新語・言語》有一則:

謝太傅問諸子侄:「子弟亦何預人事,而正欲使其佳?」諸人莫有言者,車騎答曰:「譬如芝蘭玉樹,欲使其生於階庭耳。」

大意是說,謝安問子侄們:「你們這些子弟關人什麼事,長輩為何只想你們變好呢?」大家都沒作聲,只有謝玄回答說:「你們就像希望香草和美玉般的樹木,能夠在自家庭園長得好好那樣。」

看到「何預人事」,我腦海馬上就譯成粵語「關人乜事」了;至於那「正」字,這兒解作「只」或「一定」,前者用法在《世說新語》尤其常見,如王坦之說「尚書郎正用第二人」(見《世說新語・方正》),即「尚書郎只用第二流的人才」,或袁悅說「天下要物,正有戰國策」(見《世說新語・讒險》),即「天下間最重要的書,只有戰國策」。

晉代這個「正」字解「只」的用法,不見於普通話,卻在現代粵語保留了。不過一般人往往寫作「淨」(或「剩」),如「淨係」,我認為應該是「正係」。由此可見,粵語包含的古漢語不限於罕有的奇字,有很多情況,反而是你日用而不知其義的常見字。

書寫粵語,其實無需執着古字,例如「叻」通行既久,就沒必要復古寫「㔹」了。何況粵語應該有不少「有音無字」的情況,連博學多聞的孔子也承認「書不盡言」(方言有音無字,不能盡數寫出來,見《易・繫辭上》),那又何必穿鑿附會考證所謂「正字」呢?

對粵語寫法有興趣的讀者,平日多看古文,多思考,自然會有很多有趣發現。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關文章:
粵語「嚇鬼咩」的來源
https://www.patreon.com/posts/55832511
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耶穌說:「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裏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
請訂閱支持十三維度Patre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