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宏福苑的熊熊大火燒到網絡後,有一種輿論迅速掀起:是香港仍然在使用竹棚這種落後工藝,導致了這場災難。參與這場輿論造勢的,大部分是大陸人,也有不少的台灣人和台灣媒體,也有一些西方媒體。西方媒體缺乏對東方材料的認知,又急於從「科學理性」下作出結論,也就算了(竹棚倒是以東方主義的象徵出現過在西方電影裡);但大陸人和台灣人並非第一次這樣「攻擊」竹棚,對於他們來說,竹棚不僅是香港奇觀、流量密碼,更是香港落後的象徵,是譏諷香港的痛點。
他們不愛思考,不愛研究,也不查證,看到竹棚,就立馬當成一種意識形態工具,攻擊香港不思進取。
竹子本非柴火
中國是竹子大國,但其實主要分布於黃河以南地區。黃河以北即使有,竹林規模也不大,因為北方的氣候(乾燥、低溫)並不適合竹子生長。對於中國很多北方人來說,竹子並非生活中常見的物件,他們難得看到竹子,可能也是一些種在公園裡的觀賞竹,或者是已製作成各種生活道具的竹製品。他們對於竹子的誤解也許不會少於對香港,總結四個字:植物,易燃。但是沒見過海的人,也總該知道海水不像家裡的自來水,可以用來解渴吧?
以竹子隨處可見的南方生活經驗而言,竹子並不親火——有點像南方人的性格,脾氣倔。我在南方出生並從未長期離開南方,小時候在一個極度貧窮的農村,漫山遍野的竹子是很容易獲取且幾乎取之不盡的材料,但即使如此,竹子也幾乎不會用作柴火,也很少聽說竹林山火。甚至因為竹子的不易燃、生長環境的潮濕,竹林反倒可能是山火的防火帶。
傳統文化裡,竹子象徵君子的氣節,也許是我們不愛拿它當柴火燒的原因之一,但更重要的是,竹子並不好燒,一是不易點燃,二是不耐燒,燒起來後很快就燒完。竹子的部位唯一較為易燃的是竹殼。有些地方甚至有竹筒飯,將米裝進竹筒裡,直接丟進火裡燒。它若是易燃物,發明竹筒飯這種東西的人一定是腦子進了水吧?竹筒飯到底是吃飯還是吃炭?
金屬未必更佳
竹子比起金屬,燃點的確更低。但只要查一查資料,竹棚應用於香港建築的歷史如此悠久,有多少火災是因竹棚而起?過往的案例說明,其他安全措施(比如使用阻燃材料的圍網)沒有做好,才是火災發生的關鍵。網上已有人提到2010年11月15日發生於上海的特重大火災,同樣是公寓大樓外牆維修,但他們用的是金屬架,卻因為不符安全規範的工作環境和違規的操作引致了大火,28層高的建築燒死了58人。
當時的中國傳媒比現在自由得多,其中一篇報導描述了居民逃亡的情況:
「住在頂樓的張阿姨則是從電梯下來的。當時『幾個腳手架往下面掉,從對面傳來像放鞭炮一樣的噼啪響聲,玻璃窗已經燒焦了』」
高溫的金屬架往下掉,比著火的竹枝往下掉,哪一個更可怕?網上有宏福苑災後照片顯示,大禍過後,圍網幾乎燒個乾淨,而竹棚卻鐵骨錚錚依然屹立不倒。
我無意比較竹棚與金屬架之間誰更高級。本來就各有優劣,不同的環境、歷史使得香港建築業作出了不同的選擇(適合的就是最好的),這本來可以是「一國兩制」的上好故事。說金屬架更好的,卻總是忽視了金屬的熱導、儲能特性,會帶來竹棚不會有的另一些問題。竹棚派和金屬派之間唯一的共同點——宏福苑火災毫無疑問是一場人禍,但金屬派的焦點是香港建築界堅持使用竹棚,而竹棚派則將焦點放在圍網的材料違規(未使用阻燃材料)。即使不是主觀意願,金屬派其實在為使用違規材料的人脫責,是用「材料進化」的說法來掩蓋「管理退化」的現實。
竹棚即意識形態
竹棚派和金屬派之爭,真正不在材料之爭,而是意識形態之爭,和支付寶與八達通之爭沒有本質分別。我真正在意的是,有些人總是將金屬架當成一種「更高級」、「更現代化」的選擇,表面上說的是材料、工藝,實質上是一種「中國模式比香港模式更優秀」的意識形態宣傳。他們不斷翻來覆去地貶低竹棚,目的是矮化香港。
背後更有藉著竹棚從香港人身上找回優越感的心理機制。他們總是覺得香港人恃著「國際大都會」、「曾經輝煌過」而瞧不起人,在大陸人甚至在台灣人面前傲氣凌人,於是急需一些具象化的物件來不斷重複「香港其實很落後」的敘事。他們真正在乎的不是災難,不是那些受災的人。
以陰謀論的角度來說,只要香港仍堅持使用竹棚,竹棚便會成為香港建築界的「護城河」,在香港日益大陸化的今天,中國建築公司就算進來香港,也很難完全取而代之。而宏福苑的悲劇告訴我們,即使竹棚守住了某種香港特色,卻阻擋不了「大陸化」的大趨勢。工程使用的圍網,被揭用的就是由大陸公司生產,更便宜但不符合香港阻燃標準的材料——一種在大陸人看來可能更代表先進工業的產物;更可悲的是在制度層面,問題早就災難發生前就有人揭發,但在如今「不能說」的社會氣氛、「不受監督」的官僚制度下,我們無法及時阻止悲劇的發生。
大火已經至少燒死了 65 人,然而能否燒死某些人的政治前途、腐敗的文化,我卻很懷疑。
作者:陳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