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外與友伴玩耍,用英語聊天、歡笑,溝通流利自如。回到家後,父母用廣東話與他交談,孩子卻顯得靦腆,表達時力不從心。子女自小在英語國家生活的家長,對這個情況應該不感陌生。若然孩子在香港接受過中文教育一段時間,才剛移民不久,家長也要有心理準備﹕孩子的中文退步也許來得比想像中快。
社會語言學裡有著名的「三代理論」(Fishman,1991),指出大部份少數族裔移民家庭,經過三代後便會喪失母語。依筆者所見,如果缺乏「有意識的介入」,語言更替的過程在今時今日會來得更快。試想想上一輩的初代移民,到了外國從事藍領工作,即使不諳英語也能過活。他們的子女在當地用英語讀書交友,回到家和父母溝通,仍然非用中文不
可。因此,移民二代即使未必能夠認讀或書寫中文字,但口語交流大抵沒有問題。到了在海外出生的第三代,不論在外或在家,都以英文為主,母語至此便近乎消失。時至今日,第一代移民的香港家長都能掌握雙語,孩子在家已沒有必須說母語的客觀理由。一旦家長習慣與子女用雙語或英語對話,家庭這座母語的「堡壘」便在不知不覺間失守,加快了語言更替。
「當你不可以再擁有的時候,唯一可以做的,就是不要忘記。」和已為人父的移民友人談起孩子的母語狀況,他模仿《東邪西毒》裡的張國榮,幽幽地說道。現實真的那麼悲觀嗎?筆者認為不盡然。
隨著生活環境變化,孩子自然地選擇了英語作為主要溝通語言,這轉變無可厚非,也反映著他們在多元文化環境中的適應與成長。至於中文/廣東話,家長和老師應認清並接受其作為「第二語言」的定位,只要配合適當的二語學習策略方法,在海外保存母語,甚至進一步發展更高階的語文能力,也絕非天方夜譚。
第二語言的理想學習順序,是先在日常生活中發現興趣和需要(學習動機),再接受有系統的教育,然後通過大量實踐應用,最終達至熟練掌握,並建立起文化與情感連結。在這個過程中,積極的語境營造(習得),與有系統的學習(學得)是兩大關鍵,也是家長可以著手的切入點。例如在家保持使用廣東話、多與家族成員聯繫、與孩子共同閱讀中
文圖書,觀看廣東話影片、帶子女參與海外港人社區聚會,建立母語社交圈子等等,都能有效地創造語境。此外,讓孩子到學校、補習班或參加線上課程,有意識地學習中文,有著同等重要的作用。畢竟,在多數情況下,「第二語言」學習單靠被動的耳濡目染並不足夠,正規的教育依然不可或缺。
總的來說,移民帶來語言更替正常不過,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要消極地看待孩子的中文能力發展。家長的介入與支持,換來的不僅是孩子掌握雙語的便利,也是讓他們在多元的社會中,能夠自信地擁抱自己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