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博客 【鍾sir@系統學中文工作...

【鍾sir@系統學中文工作室】對語言有感覺,從這些小動作能看出來

香港地,不少人都是足球和籃球的愛好者。看著美斯在擁擠的空間內依然能巧妙過人,或是Stephen Curry高難度的三分球輕鬆命中,這些不可思議的表現常常被歸功於球員的非凡「球感」。類似地,我們經常會將語文初學者的表現歸因於他們的「語感」。「感覺」這種東西抽象,又難以言喻。「語感」的概念具體是指什麼?又該如何培養小朋友的「語感」呢?

依筆者的教學經驗,學童的「語感」可以在以下三方面呈現﹕
第一,是對語音的感知,即是能辨識一種語言的聲音和聲調。想像你不會日語,當一個陌生人對你說日語時,你雖然聽不懂,但會有「他應該是在說日語」的感覺。同樣地,在外國長大,不諧粵語的港裔幼童,在別人和他說粵語時,能回應”I don’t speak Cantonese”,顯示他知道別人說的是粵語(而不是普通話或其他語言),就是對粵語語感的基礎呈現。除了聲音,對聲調的感知也是一種語感。例如當家長用提問的語調(升調)問幼兒問題,幼兒雖然不理解問題的意思,但能以回答問題的方式來回應(如點頭或搖頭)。

第二,是對語義的理解,即是能把語言和語義直接轉換,整體地理解。對於已累積一定詞彙量的孩子,當他們聆聽一段話時,毋須逐個翻譯詞語的意思或分析語法,在腦海中也能理解整段話的內容。如果家長發現在對孩子說話時,有時話還未說完,他們已先一步說出你準備要說的詞語,不要覺得孩子在嫌你囉嗦,換個角度想反而要感到欣慰,因為這正是他們能完整理解意思的表現。

第三,是對語法的觸覺,即是能不根據語法規則,來判斷句子是否正確。我們即使從未學過語法(例如主語、謂語、賓語等概念),在聽到或讀到病句時,也會感覺到句子「怪怪的」。孩子在這方面的語感,可以呈現在是否能夠憑著「這樣說或寫比較通順」,來自我修訂輸出的語言。

那麼,以上三種語感的呈現是如何產生的呢?根據語言學家Stephen Krashen於1980年代提出的觀點,箇中的關鍵,是大量的語言輸入。以語音為例,每一種語言都有各自的一些語音特色,例如粵語有分聲調、有入聲韻尾、沒有翹舌音等等。孩子其實十分敏銳,在聆聽時,他們的大腦能夠自動察覺這些語音特色,從而區分語言。又例如語法,在不同的語言中,有一些詞語會較常出現在句子中的某個位置,例如人名較常出現在句首;又有一些詞語總是會連著出現,或是從不會連著出現。只要聆聽的輸入量足夠,孩子的大腦就會察覺到這些規律,形成「語感」。

總結來說,正如一位足球或籃球運動員需要通過無數次的訓練來提升反應速度與技巧,小孩子也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地接觸語言,才能在腦內建立「語料庫」,然後逐漸內化成「語感」,最終達到流暢的語言理解和表達能力。

授權轉載:系統學中文工作室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