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篇文章中,我分享了與前同事的對話。他在海外推動香港語文教育,面對的最大挑戰之一,是學生語文能力懸殊,造成教學規劃上的困難。我提出:要照顧學習差異,基礎是教師要掌握學生當下的語文能力水平。於是,我提出了一套適合海外港童使用的起點能力評估機制。此機制由問卷、訪談及紙筆測驗三部分組成,最終產出的是一份全面、具體的能力報告。上篇已闡釋過首兩部份的設計與目的,本文將介紹第三部份——紙筆測驗,與及如何撰寫這份「與別不同」的評估報告。
紙筆測考的作用是透過讓孩子完成一些有趣的小任務,從中觀察他們的閱讀與寫作能力。過程中的每一道題目,都是經過精心設計,對應一項閱讀或寫作的能力指標。舉例來說,孩子要化身小偵探,根據證人的口供(閱讀材料),找出每位同學小息時所在的地點與活動。老師可藉此評估小朋友能否「理解閱讀材料中的時、地、人、事關係」。同樣地,寫作部分亦會採用情境任務設計,務求查找出孩子的語文輸出能力。
最後一步,也是評估的重點——撰寫一份真正有助孩子學習的報告。在日常學校成績表中,我們常看到的是一行行分數與等第,但對大多數家長或老師來說,這些數字背後的實質意義往往難以解讀。在這套評估機制裡,我們蒐集了小朋友在聽、說、讀、寫和準備度(readiness)方面的表現「證據」,報告上就能清晰、具體地描述學生在各個範疇上「做到什麼」、「未做到什麼」。更進一步,把這些表現描述套入到宏觀的課程架構中,老師便可知道學生「接下來應該學什麼」,從而調整教學內容與進度,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家長也能理解子女的強弱項與支援重點,建立正確期望。
總括而言,當海外孩子的香港語文能力差異大,老師要教得好,關鍵是對學生的了解。入學語文能力評估不是為了測出分數高低,而是為每個學生找到他的起點。教學的開始,就是知道學生「在哪裡」,然後用適合他的步伐,陪他走下去。
授權轉載:系統學中文工作室專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