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文化 【鍾sir@系統學中文工作...

【鍾sir@系統學中文工作室】「抄寫」是學習中文字的必經之痛?

上一篇討論海外港孩識字問題的文章刊出後,一些移民家長和海外中文老師私訊筆者,分享在教導孩子識字路上遇到的疑難,包括「孩子單靠閱讀學不會寫字,但又抗拒傳統式(包含抄寫)的識字教學」;或是「如何減少抄寫,又能讓孩子識字」等。這些反饋,筆者都已一一回覆,考慮到其他讀者也可能正面對同樣的問題,故整理了一下答覆,與大家分享。

海外的家長和老師面對孩子的寫字難題,先要有一個與我們自身學習經歷不同的概念。我們作為第一語言學習者,小時候學中文字,基本上必須學會寫,否則難以算是「識字」。然而,對海外的孩子而言,我們可以把文字劃分成四個難度遞增的層次﹕最基本的是「口語溝通字」(理解字音和字義);第二層是「認讀字」(能從閱讀中連繫字形與字義);第三層是「書寫字」(能在書寫中用字形表達意義);最高的層次是「應用字」(能按不同需求靈活應用)。

傳統的識字教學沒有意識去明確區分「識字四層次」,多數讓學童先學習筆劃少的字,並要求他們做大量重複的抄寫練習,務求學會寫字。這種做法,除了較枯燥乏味,無形中亦限制了孩子的識字量,拖慢了他們開展閱讀。其實,筆劃少的字,雖然比較易寫,但不一定易認﹕筆劃少的字,字形會較相似,更容易混淆。相反,筆劃多的字,字形更有特色,也較易認。有了上述的「識字層次」概念,我們明白到,海外孩子學中文字,不是每個字也要到達「書寫字」的層次。在初學階段,應以「口語溝通字」和「認讀字」為主。在教學時,大人可以先從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字著手,例如周邊的事物、食品等,透過日常反複應用,讓孩子能夠「溝通」和「認讀」。

至於抄寫,在孩子進入寫字的階段後,固然有其必要性。家長和老師可設定筆劃較少的字為「書寫字」,讓孩子只練習抄寫這些字,而且份量不宜過多,以免扼殺孩子的學習興趣。此外,大人還可以讓孩子知道,你會根據其表現,調整抄寫的次數,讓他們更有動力把文字寫得正確和美觀。

最後,隨著時代進步,近年其實愈來愈多學者在研究以「打字」(在電子設備上輸入中文字)取代「寫字」在教學上的成效。研究結果相當有啟發性,值得海外的家長和中文老師參考,下次再和大家分享。

授權轉載:系統學中文工作室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