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來香港人所理解的古蹟或古建築保育,通常都是針對戰前的歷史建築,而戰後無甚藝術裝飾的現代主義風格建築物,由於以功能掛帥,表面上大多看似平平無奇,往往會被人忽略。不過近年來公眾視線開始轉移到戰後的公共建築,由皇后碼頭和天星碼頭引發的保育運動,以至香港大會堂去年被列入為最年輕的法定古蹟,到另一座看來即將難逃清拆命運的中區郵政總局大樓所帶來的爭議,似乎一般市民對建築保育的概念已有了新的體會。
誠然,英國的建築保育政策亦並非單單從年份來衡量,而是取決於其「重要性」。英格蘭地區的評級審查由官方機構 Historic England 執行,雖然並沒有清晰的評分機制,但卻有一個30年的不成文規定。未滿30年樓齡的建築物絕少會被列入名冊內,不過亦有特殊例子,例如 Richard Rogers 的倫敦商業大樓 Lloyd’s Building。至於「重要性」的定義,可以是個別建築物的歷史背景、其獨特的建築風格或出自某位著名建築師手筆、又或者在建築技術發展過程中所擔當過的角色、甚至乎是曾有名人居住過等,都可以是考慮因素之一;至於美觀與否由於過於主觀,反而不一定是必要的評審準則。
今次想介紹的建築群 Park Hill 位於英國 Sheffield 市,建於1957至1961年間,是一個為解決戰後房屋需求而衍生出的公營住宅發展項目。由 Sheffield 市政府自家的建築師 Jack Lynn 及 Ivor Smith 所設計,務求要將傳統英式排屋 terraced housing 的社區感覺複製到呢座大型屋苑,將街道的概念在空中實踐,以取締原址的貧民區住宅。Park Hill 的設計秉承了法國現代主義大師 Le Corbuiser 的精髓,外型上與 Le Corbusier 的 Unité d’Habitation如出一轍,都是以粗糙的石屎配以搶眼顏色點綴,而內部設計以人為本,在落成初期廣受住戶歡迎,成為戰後公營房屋的示範作。但到了80年代經濟不景,加上屋苑因為疏於維修保養而漸漸衰落。雖然如此,因著其獨有的建築風格,Park Hill 這一組不起眼的殘破戰後舊公屋在1998年被列入為 Grade II* 受保護名冊內,這個決定在當年曾經被受質疑。在 Historic England 的評估中,Park Hill 有著國際性的重要地位,因為在建築技術上,這座是世上第一棟以外置走廊通道形式興建的多層住宅,是一個嶄新的社會學實驗。而由於地勢崎嶇不平,即使是最高層的走廊最終都能夠直達地面,
經過了三十多年失業高企、罪案嚴重、樓宇被疏忽照顧的黑暗日子,發展商 Urban Splash 從 Council 手中以近乎免費的價錢買入,並在2007年開始與 English Heritage合作將 Park Hill 以公私合營方式活化。第一階段由建築師事務所 Hawkins\Brown 著手設計,將當中 A, B, C 三座最高的樓宇拆剩石屎骨架重新裝修,令260個翻新單位提升至廿一世紀的現代水平,其中四成定位為 affordable housing。外牆的橙紅色調及落地玻璃除了有助外觀,亦增強了建築物的保溫效果。工程在2010年至2011年完工後入伙,並且獲提名英國建築大獎 Stirling Prize。
2020年 Park Hill 另外幾座 (M, N, O, P, Q) 亦經由 Whittam Cox Architects 完成翻新,改變成為學生宿舍 Béton House。Béton 是法文「石屎」的意思,明目張膽地以粗獷主義風格向 Le Corbusier 致敬,外牆及室內顏色亦以 Unité d’Habitation 採用的三種色為主調,並將原有建築元素盡可能保留。
到了去年 (2022年) D, E, F, G, H 幾座亦陸續完成工程,今次這個項目由 Mikhail Riches 操刀,包括195個現代化單位。用色方面一改早前的鮮艷色調,選色較淺,令到粗糙的石屎結構更為突出。
Park Hill 見證了 Sheffield 市的高低起跌,本身的故事同時亦是眾多戰後公營房屋的遭遇,不過並非所有值得保留的公屋建築都能有幸獲得保留活化。位於東倫敦的 Robin Hood Gardens 由著名夫妻檔建築師 Alison and Peter Smithson 所設計,儘管包括 Richard Rogers 與 Zaha Hadid 在內的一眾知名建築師曾經幾次極力嘗試爭取,想將其納入受保護建築名冊內,但最終仍然無功而還,最後這個粗獷主義建築於2017年被清拆作社區重建。無論大家喜歡這種建築風格與否,今天的 Park Hill 已成為 Sheffield 的地標。希望這個成功的現代建築保育故事,可以激勵更多政府機構及私人發展商效法,把目光放遠,將更多有價值的建築保留及活化,注入新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