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個說法就是「我們只是不想見到移民基準太寬鬆」。這論述從港人口中說出的問題是,港人申請移民澳、英、加的基準相對其他族群更寬鬆。邏輯上,若要收緊移民基準,港人移民基準理應是其中一群最早被收緊的吧。
第三個說法,而又是這篇文的焦點,就是「我們只是不喜歡那些不融入當地社會的移民。」恕我直言,說到「不融入」,其實港人移民絕對榜上有名。以下是一堆例子 – 事先強調,我個人不覺得以下的任何一個例子必然是有問題的(以下有些現象甚至我個人都是這樣)、而就算是問題都可以諒解(始終是離鄉別井),只是因為反移民的港人移民拿了「融入」這把尺去量度事情,才把以下例子變成了難以諒解的問題:
– 港人不時自以為英文水平高,但移民到海外就會見到,他們英文水平很多時比不上連他們不時看不起的南亞裔移民。另位,至少在澳洲與英國,港人移民不時投訴聽不明不是Received Pronunciation的英國英文口音、或澳洲英文口音。港人移民就此不但不會虛心「融入」,反而是會恥笑那些口音,說這些是「鄉下佬」音。
– 港人移民不時對看英、澳、加當地英文媒體報導興趣不大,反而都是主要看(甚至是只是看)港人移民KOL的中文廣播。而以一個自覺比起其他移民族群英文水平較高的人來說,不少港人移民很奇怪地會不時是沒當見到英文媒體報導連結時就問「有沒有中文翻譯」。
– 繼續說到語言融入,港人仍在香港生活時會很緊張孩子們英語教育,但移民後就不會了。起初以為是因為覺得所有學校都是以英語為母語所以不必緊張,但問下去就會發覺原來是有較功利的考慮:英文科「拉curve」沒有個別理科那麼厲害吧。
– 港人移民特別喜歡投訴西方福利社會,說什麼什麼「養懶人」。但他們不接受英、澳、加這一套之餘(甚至會用盡辦法避免交稅,避免不到又會投訴一大輪),自己原來又是拿各種福利的專家。不論是申請各種福利金、或就讀公立學校、或使用公共醫療制度,港人移民都是「專家」,而且會自滿地覺得這樣是反映港人的「醒目」(但其他族群這樣做就是「養懶人」)。
– 港人移民在選擇居住地區時其實與那些他們貶為「不融入」的移民族群一樣,都是一窩蜂那樣去選擇多「自己人」、「同聲同氣」居住的地區。另外,在住屋設計上,港人移民偏愛的住宅全屋都是白到像醫院那樣的(要「光猛」嘛),而且在空間較多的澳、加,亦會偏愛偽普羅旺斯模式大宅,與那些較少港人地區的房屋設計格格不入。
– 港人的居住選擇亦影響了教育選擇,他們的孩子都是一窩蜂地被送去個別是幾乎清一色黑頭髮黃皮膚學生的學校,連下一代的「融入」都被影響。
– 在政治上,港人移民政治取向總是比英、澳、加主流社會遠遠偏右(最恐怖是就着以色列議題立場會撐連內塔都不敢撐的事情),港人對此的反應並不是去看為何西方社會對各大議題與大家在港時的認知與理解有所不同,而是去覺得西方主流社會傻、覺得他們「左膠」。
– 不時會聽到港人移民投訴他們移民當地「冇啖好食」,但原來去了解他們是什麼意思時,他們是從港式茶餐廳、小炒、燒臘去衡量一個地方是否「冇啖好食」。
– 說到體育文化,不少港人移民見到欖球、冰上曲棍球、澳式足球就會覺得是粗魯、野蠻。見到棒球、板球,就會覺得節奏太慢、用硬球危險、而且(若是板球)帶貶意說都只是南亞裔玩的運動。更諷刺的,就是港人看不起的非洲、南亞移民反而在運動層面上是很融入的,在各受主流歡迎運動的頂級層面上都有代表,而這種現象並不是因為他們「窮L」、「讀不到書」才會這樣 – 被國際田徑壇譽為「下一個Usain Bolt」的澳洲跑手、南蘇丹移民Gout Gout在中學學業上是個學霸,前英格蘭板球隊長Nasser Hussain是Durham大學科學學士。
我再重申,上述的例子本身未必是問題,就算是都可以被視為情有可原。但如果港人移民要以「融入」來作基準,那就很抱歉了,you haven’t got a leg to stand on。
任建峰
澳洲墨爾本大學法學院博士生
美國喬治城大學亞洲法律中心高級研究員
前香港社運「澳洲西人」
作者簡介: 法政匯思前召集人/自稱「獻世」的澳洲無業西人/香港律師/前業餘社運小薯
Facebook專頁:任建峰(澳洲西人)
免責聲明:以上為投稿讀者之個人意見,《棱角》對所發佈的信息及意見,不予承擔任何責任。《棱角》歡迎大家投稿至:info@points-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