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還記得,香港是怎樣記住自己的嗎?
不是靠國家大事年表,也不是靠課本裡的重大事件,而是靠一張影碟、一尊公仔、一幅字、一盒字卡。是那些看似瑣碎的民間遺物,在歲月的縫隙中,留下聲音與姿態,串連出一種不在正史之中的「民間文化外交」。
今天,我們從壹玖肆伍國際圖書典藏館中挑選出七件具象又貼地的藏品。它們或曾流行一時,或早已被禁、被忘,卻共同構成一幅城市如何面對記憶、身分與語言的立體地圖。
一、《國產凌凌漆》角色公仔:笑中帶刀的荒謬對抗
1994年上映的《國產凌凌漆》,以惡搞《007》的形式諷刺極權體制,成為周星馳最具政治暗線的作品之一。電影中的角色後來被製作成公仔,凌凌漆背後插着劏豬刀,達聞西則抱着太陽能手電筒,那些看似搞笑的細節,實是對荒謬社會的精準嘲諷。
這些公仔不只是玩具,更是對一個仍能笑罵權力、戲謔審查的年代的記憶封印。它提醒我們,當語言仍敢冒險、文化尚能諷刺,笑聲就是對抗的一種方式。
二、《假如我是真的》電影海報:假話成真,真話成禁
一齣1981年改編自沙葉新劇作的電影,講述一位上山下鄉知青假冒高幹子弟,誤入體制權力網絡,最終被揭發入獄。這場荒謬劇的真正批判對象,不是主角的行為,而是制度對身份的扭曲。
這部電影曾在台灣、香港、大陸三地先後遭禁,卻也正因此更顯其穿透力。在那張宣傳海報上,譚詠麟與胡冠珍在紅底標語下緊擁,彷彿在問:如果我說的都是真的,世界是否依舊如此荒謬?
三、《勿通匪類》DVD:政治棟篤笑的最後迴聲
2013年,由黃毓民與黃洋達合演的《勿通匪類》,是一場語言暴烈、邏輯緊密的政治棟篤笑演出。它不只是娛樂產品,更是反共、本土、反建制的語言動員,亦是一段公共空間尚存的最後記錄。
今天,這張DVD已成風險物件,背後不只是影像,更是語言尚能穿透審查的時代見證。在講「匪類」都可能犯法的年代,它反而成了拒絕遺忘的文化符號。
四、余若薇書法《普渡眾生》:當法律人以筆墨回應時代
你可曾想過,一位律政人物的書法作品,竟來自一首流行歌?
這幅書法由余若薇手書林家謙《普渡眾生》的歌詞,字句涵蓋輪迴、生死、執念——但也映照出香港人在迷失與堅持之間的掙扎。書法中的「仍頑固埋首往後行」一筆一劃,寫的不是字,而是對時代的靜默回應。
當政治角色走下舞台,轉而以筆回應世界,這份筆墨裡藏着的不只是個人情懷,更是對信念轉化方式的深刻省思。
五、《香港潮語學習字卡》:DIY時代的語言保衛戰
由蘇真真創作的這套字卡,以粵語潮語為主題,融合懷舊插畫、拼音、例句與書寫練習。它不是正規語文教材,卻深具語言情感與文化觀察。
在語言政策收緊、本土語彙逐漸邊緣化的背景下,這套卡片以最輕巧的方式,提出了最沉重的提問:我們的語言,還有被傳承的空間嗎?
六、長毛梁國雄模型與資料卡:一尊公仔的抗爭年表
披長髮、穿哲古華拉T恤、雙拳緊握——這尊梁國雄模型不只是肖像還原,更是政治姿態的塑像。伴隨展出的資料卡,記錄他參與五區公投、聲援紮鐵工潮、挑戰懲教髮禁等行動,從街頭到法院、從議會到監獄,步步為證。
當抗爭不再只是新聞畫面,而成為手可握的實物,歷史便不再抽象,而是可以觸碰的信念。
七、張堅庭〈六四選美〉剪報:一段娛樂與記憶的衝突現場
1990年,張堅庭發表〈六四選美〉,批評電視台在六四周年當日直播選美比賽,是「娛樂抹去創傷」的極致象徵。他曾用電影諷刺中共,也曾一度向建制靠攏,又在2019年反修例運動中重回街頭。
這張剪報提醒我們:文化人也有搖擺、糾結與轉向;而那份曾敢於質問的筆鋒,是我們不應輕易放手的歷史聲音。
結語:當歷史不再記得,我們要怎樣記?
這七件文化實物,無一是官方史料,但每一件都是香港人對時代的私密對話。它們以笑聲、以文字、以粗口、以紙卡、以毛筆,記錄下那個我們還能說話、還能笑出來、還能寫下不同意見的香港。
歷史未必會寫下這些東西,但我們記得——正因為這些記憶零碎又真實,才能構成城市的靈魂。而我們也願繼續守護這些記號,抵抗遺忘,為下一代留下一種知道曾經可以不一樣的證據。
👉 壹玖肆伍國際圖書典藏館・2025年3月15日正式試業・請加入成為各級會員
⏺ Patreon: patreon.com/glocalhongkonglibrary
🌍 Website: https://www.glocalhongkonglibrary.com/
🎬 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CpjKCML6ouVd8539Ausg0w
🛜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glocalhongkonglibrary
📷 ig: https://www.instagram.com/glocalhongkonglibrary/#
✍️ Threads: https://www.threads.net/@glocalhongkonglibr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