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特赦組織今日發表一份最新報告,揭示中國司法系統在北京當局打壓基本自由的過程中所扮演的核心角色。報告指出,中國法院正系統性地將模糊不清的國家安全與公共秩序法律「武器化」,藉此打壓人權捍衛者。
這份於中國國慶日發表的研究簡報題為《「這場審判還有合法性嗎?」——中國法院在打壓人權捍衛者中的角色》,分析了過去十年間涉及64名人權捍衛者的68宗案件,並審閱了逾100份官方司法文件。報告詳述中國法院如何對和平社運人士、記者、律師及普通公民進行形同橡皮圖章的審訊,僅因其言論、結社或與國際社會往來而被定罪。
「中國領導人樂於宣傳其對國際合作與法治的承諾,但這些說法掩蓋了一個事實:在處理政治敏感案件時,中國法院更像是壓制異見的工具,而非維護司法公正的機構。」國際特赦組織中國事務總監白舒然(Sarah Brooks)表示。
「中國的人權捍衛者僅因發聲、和平組織活動或與國際社會接觸,便被視為國家敵人。他們的勇氣卻換來監禁、酷刑與不公審訊。」
在超過九成的案件中,法院引用模糊、過度寬泛且不符合國際標準的國安或公共秩序法條。最常見的控罪包括「顛覆國家政權」、「煽動顛覆國家政權」及「尋釁滋事」,這些罪名被用來將和平言論與結社行為定為犯罪。
法院經常將網上言論作為「顛覆國家政權」的證據,包括博客文章、社交媒體評論或轉發人權相關文章。與國際社會的接觸亦常被視為犯罪行為,例如接受外國媒體訪問、在海外網站發表文章或參與境外非政府組織的培訓,均可能被控「勾結外國勢力」。
同時,被告的公正審訊權亦屢遭侵犯,包括被剝奪選擇律師的權利、長期羈押候審,或被強制實施「指定居所監視居住」——這種做法實際上等同於強迫失蹤,並可能導致酷刑或其他虐待。
在國際特赦組織審查的68宗案件中,有67宗最終被判有罪。除3人外,其餘被告均被判處18個月至19年不等的有期徒刑。
將基本自由行使定為犯罪
報告指出,中國法院系統性地將批評政府的行為視為對國家安全的威脅。
例如,一名人權律師因代理政治敏感案件及聲援被拘留者家屬,被判「顛覆國家政權罪」。另一案例中,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劉曉波因共同撰寫呼籲政治改革的《零八憲章》,被判囚11年。女性人權捍衛者亦成為打壓對象,一名社運人士因撰寫有關女性權利及土地問題的文章,被控「煽動顛覆國家政權罪」。
「[當局]可以將你任何一個行為定性為犯罪。」一位受訪的中國人權律師表示。
報告亦記錄了勞權社運人士因協助工人集體談判而被起訴;上訪者因向上級機關申訴而遭懲罰;和平集會則常被控以「擾亂社會秩序」。
與國際社會往來被視為犯罪
在超過一半的案件中,法院將與國際社會的接觸列為犯罪證據。被告因接受非政府組織資助、接受外國記者訪問,甚至僅僅租用海外伺服器,便被控「勾結外國勢力」。
例如,有案件中當局指控在被中國防火牆封鎖的海外網站發表文章屬於「擾亂公共秩序」,即使該網站在中國無法訪問。另一案例中,僅因持有公開的政策文件,便被指「非法向境外提供國家秘密」。
「中國政府試圖將幾乎所有形式的國際接觸定為犯罪,藉此切斷人權捍衛者與外界的聯繫。這與國家安全無關,而是純粹的政治控制。」白舒然指出。
「對人權捍衛者的定罪不僅影響當事人,更在整個社會造成寒蟬效應。當局透過將和平行動主義視為國安威脅,意圖壓制整體社會的異見聲音。」
系統性剝奪公正審訊權
國際特赦組織發現,其審查的每一宗案件均存在侵犯公正審訊權的情況。
所有68名被告均遭任意拘留,許多人被關押數月並被禁止與外界聯繫,至少15人被實施「指定居所監視居住」。
在11宗律師指控被告遭酷刑的案件中,法院未有展開調查便直接駁回,並經常將舉證責任轉嫁予被告。
即使案件與機密資訊無關,或法院聲稱為公開審訊,但審訊時仍常以「涉及國家秘密」為由,拒絕家屬、媒體或外交人員旁聽。
在68宗案件中,有67宗被判監禁,許多判決更附加「剝奪政治權利」的處罰,使被告即使刑滿出獄後,仍被禁止發聲、發表文章或組織活動。
「沒有人是安全的」
國際特赦組織重申其長期呼籲,促請中國政府廢除或大幅修訂《刑法》中模糊且過度寬泛的條文(如「顛覆國家政權」及「尋釁滋事」),以及2015年頒布的《國家安全法》。
該組織亦促請當局廢除「指定居所監視居住」措施,終止一切形式的與外界隔絕的羈押,並保障公正審訊權,包括讓被告獲得自行選擇的律師協助,以及排除以酷刑取得的證據。
「中國政府必須立即無條件釋放所有僅因和平行使言論、結社或集會自由而被監禁的人士。」白舒然表示。
「當律師因辯護而入獄、上訪者因尋求正義而受罰、作家因文字而被囚禁,當局所傳遞的信息已非常清楚:沒有人是安全的。但中國的人權捍衛者仍堅持不懈地奮鬥——國際社會必須挺身而出,支持他們。」
背景資料:本報告是根據國際特赦組織對以下文件所進行的分析而撰寫:聯合國人權機制於2014年至2024年間所關注的64名人權捍衛者所涉68宗案件中的102份官方起訴書及判決書。
國際特赦組織是一個全球運動,在150多個國家及地區有一千多萬人參與,致力於杜絕人權侵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