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現代職場,職業倦怠(Occupational Burnout)已不再是一種罕見現象,而是一個持續擴大的隱形危機。長時間的加班、高強度的工作要求、永無止境的績效壓力,使得許多員工在身心上出現了明顯疲憊感。職業倦怠並非普通的疲勞,它是一種持續性的心理與情緒耗竭,常常伴隨工作動力下降、效率減低,甚至對工作和同事產生疏離感。簡單來說,這不是「累了就休息一下」能解決的問題,而是一種累積性的心理傷害。
根據最新的調查,85% 的員工曾因工作壓力而感到倦怠或疲憊,其中近半數(47%)曾因心理健康原因請假。年輕員工受影響最為嚴重,18 至 24 歲的員工中有 91% 表示曾出現疲勞、頭痛等症狀,25 至 34 歲的員工中則有 94% 表示類似情況。儘管對 Wellbeing 的關注有所增加,但長期以來對心理健康的污名化仍然存在,這使得許多員工在需要時無法獲得必要的支持。
從心理學角度看,職業倦怠主要有三大核心表徵:情緒耗竭、去人格化或疏離感,以及工作效能下降。情緒耗竭指員工長期感到精力枯竭、心力交瘁,對工作提不起熱情;去人格化則表現為對工作、同事或服務對象失去同理心甚至產生冷漠態度;而工作效能下降,則是自覺無法達成目標或無法滿意完成任務,對工作成就感喪失。當這三者同時出現時,職業倦怠就如同一把無形匕首,悄悄切割員工的身心與工作生活。
造成職業倦怠的原因多種多樣,既有個人層面,也有企業層面。個人層面包括長時間高強度工作、工作自主性低以及缺乏有效的減壓方法;企業層面則包括人力資源不足、工作資源匱乏、績效要求過高,以及職場文化缺乏支持也沒有正向回饋。當個人與企業的壓力疊加時,倦怠感便如滾雪球般擴大,最終導致員工心理健康受損、疾病頻發,甚至提高離職率,形成惡性循環。
咁可以點呢?其實個人和企業都需採取積極措施去面對。在個人層面,可以透過明確規劃工作與生活的界線、合理安排休息時間、培養運動或興趣愛好來減壓;必要時,也應尋求心理諮詢或支持(例如企業提供的EAP),並學會適度表達情緒。企業層面,則需關注員工的工作負荷與心理健康,合理分配任務、提供資源和培訓、建立支持性工作環境,並鼓勵正向回饋和溝通。唯有個人與企業共同合作,才能有效降低倦怠風險,維護員工身心健康,提升工作效率。
職業倦怠另一方面也讓我們重新思考現代工作文化。常加班(你咪以為澳洲冇!)、過度追求績效、忽視心理健康,雖然短期內可能提高業務結果,但長期而言卻損害了員工的幸福感和企業的可持續發展。企業若想在競爭中長久立足,必須正視倦怠問題,把員工的心理健康納入管理策略,而非僅僅追求產出。
總結來說,職業倦怠是一個隱形卻嚴重的現代工作問題,它不只是個人疲勞,更是身心耗竭、效率下降和心理健康受損的綜合表現。面對這個問題,個人需懂得自我調節與壓力管理,企業則需提供支持與資源,共同建立一個健康、可持續的工作環境。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實現員工與企業的雙贏,避免倦怠成為無聲的「效率殺手」。
作者:Sydney HR 的日與夜
關於作者:作者為一企業人事部職員,同時為合資格Life Coach,國際九型人格師、MBTI及DISC Advance持牌培訓師。最鍾意玩玩具同寫下嘢。現我城隕落,無比哀嘆,盼一盡綿力,將文化保存,以文會友,抒發一下。這篇文章,歡迎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