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澳洲這個標榜公平與多元的國家,age discrimination 仍然是職場中一個被普遍忽視的現實問題。最近由 Australian Human Rights Commission 聯同 Australian HR Institute (AHRI) 發表的調查報告,再次揭示了澳洲職場的殘酷現實:—很多 HR professionals 在招聘時,依然將年齡視為一道無形門檻。調查指出,只有大約一半的 HR professionals 願意「較大程度上」考慮聘請 50 至 64 歲的求職者;至於 65 歲或以上,僅得不足三成人會考慮,甚至有接近兩成的受訪者直言會「完全不會考慮聘請」。這些數據,無疑戳破了澳洲職場「機會平等」的神話。
更令人擔憂的是,企業對「年長員工」的定義已經「年輕化」。過往企業一般將 66 至 70 歲的專業人士視為「年長」,但最新報告顯示,現時約四分之一的僱主,已將 51 至 55 歲視為年長員工;而 56 至 65 歲的工作者,更大部分都被納入「年長」範疇。簡單而言,50歲出頭的 professionals,已被職場視為「年長」。這種心態的轉變,不僅反映出招聘市場的 age bias 越來越嚴重,亦直接將大量經驗豐富的 mid-career professionals 排除於機會大門之外。
而職場對年長員工的抗拒,其實來自一系列根深蒂固的 stereotypes。根據報告,年長員工雖然被普遍認為更 loyal(74%)和 reliable(62%),但卻同時被質疑 technology skills 較差(79%)及體力不足(59%)。反觀年青員工,則被視為 tech-savvy、有 physical capability 和更高的 career ambition。但同時,他們亦被批評缺乏經驗、忠誠度和可靠度較低。換句話說,職場上的年齡歧視,並不是單向存在,而是兩個極端同時受偏見困擾:年長員工因年齡而被認定outdated,年青員工則被質疑 not ready。
更諷刺的是,根據同一份報告,有超過一半的僱主坦言他們正面臨招聘困難。在人才荒的情況下,企業其實應充分利用所有資源包括年長專業人士,但實際情況卻是,企業寧願在狹窄的年齡框架內苦苦尋找,也不願放寬標準,接納被視為「年長」的求職者。AHRI CEO Sarah McCann-Bartlett直言,這種職場的年齡偏見,不但損害公平與平等,更削弱了企業的多元性與生產力。年齡多元的團隊,往往在解難能力與經驗互補方面表現更佳。事實上,企業若能公平對待不同年齡層員工,讓員工根據能力而非年齡被評價,反而更能提升整體效益與市場競爭力。這不僅是道德層面的呼籲,更是一項切實的經濟考量。
Robert Fitzgerald 亦指出,企業若繼續困於年齡偏見,將無可避免地削弱自身生產力和解難能力。多元的團隊,特別是 age-diverse teams,往往在經驗互補及解決問題方面有顯著優勢。他提醒僱主:「企業應該聚焦於能力,而非其人生階段。」因為能力與貢獻,從來不應被年齡定義。
隨着澳洲人口老化,勞動力市場無可避免要適應越來越多的年長從業者。長遠而言,持續排斥年長員工,只會令人才短缺問題雪上加霜。打破對年齡的刻板印象,重新認識 older professionals 的價值,對澳洲企業越趨迫切。只有讓所有年齡層的工作者,都能就他們的技能和經驗獲得公平機會,澳洲的職場才有可能真正實現所謂的「機會平等」而不是淪為一句空談。
作者:Sydney HR 的日與夜
關於作者:作者為一企業人事部職員,同時為合資格Life Coach,國際九型人格師、MBTI及DISC Advance持牌培訓師。最鍾意玩玩具同寫下嘢。現我城隕落,無比哀嘆,盼一盡綿力,將文化保存,以文會友,抒發一下。這篇文章,歡迎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