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工有糧出天公地道,尤其是在澳洲,有Fair Work Ombudsman,有Award監管,照計唔會衰得去邊。可惜嘅係,工資剝削(wage theft)卻仍然一直是澳洲勞動市場中揮之不去的陰影。根據會計軟件公司 Reckon 最新分析,過去五個財政年度(2019 至 2024 年),Fair Work 共完成超過 1.67 萬宗與工資相關的調查案件,當中有超過 9400 間企業被發現不符合法規,佔整體調查結果的一半以上。報告指出,在這五年間,當局共為員工追回了高達 17.6 億澳元的欠薪、退休金與補償金,反映工資剝削在澳洲依然嚴重且廣泛存在。
在所有行業當中,住宿與餐飲服務業是最常被舉報的一類,共有 11,369 份援助請求(Request for Assistance, RfA),最終有 2553 間企業被確認違規。不過從比例上看,公共行政與安全部門的違規情況更為嚴峻。每十萬間企業中,有多達 923 間被發現違反工資法規,遠高於住宿與餐飲服務業的 666 間。這個行業涵蓋地方、州及聯邦政府機構,亦包括警察、保安、情報分析及政策研究等職業。令人關注的是,公共部門理應是推動法治與公平的執行者,卻在遵守工資規範上成為違規比例最高的行業之一,暴露出體系內部潛在的結構性問題。
報告亦揭示,在不同行業之間,追回金額存在明顯差異。礦業的平均追回金額高達 430 萬澳元,是所有行業之冠,其次為電力、天然氣、水與廢物處理行業(250 萬澳元),以及金融與保險服務業(170 萬澳元)。這些高金額反映出大型企業一旦出現違規,所涉及的金額動輒以百萬計,影響規模遠超一般中小企業。從地區分佈來看,北領地(Northern Territory)工資剝削比例全國最高,每十萬間企業中有 386 間被揭發不合規。更令人憂慮的是,整體違規案件在五年間上升了 26.6%,由五年前的 806 宗增加至接近 2500 宗,顯示問題非但未有改善,反而愈趨嚴重。
Reckon 行政總裁 Sam Allert 在報告中指出,遵守工資法規不僅是符合法律,更是建立公平、有道德工作文化的基礎。他強調,這些統計數字並非僅僅代表金錢損失,而是提醒企業正面臨信譽與道德風險。從追回的 17.6 億澳元欠薪中,可以清楚看到違規對企業及員工雙方都造成了深遠後果。對企業而言,除了承擔補償與罰款外,品牌形象及員工信任亦會受到嚴重損害;對勞工而言,工資剝削意味著生活壓力增加、家庭收入減少,甚至喪失對制度的信任。
報告亦指出大部分工資糾紛並非由企業主動發現,而是由員工提出援助請求。不過,提出援助並不一定代表企業確實違法,而是員工需要協助確認他們是否得到正確報酬。Fair Work通常會在正式展開調查前,鼓勵企業自行檢討與糾正問題。然而這也反映出一個現實:許多工人並不了解自身的權益,或者即使察覺被低薪對待,也因擔心報復、語言障礙、或對制度缺乏信心而選擇沉默。這種權力不對等,正是工資剝削得以長期存在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不同的文章中已經不斷提過,在澳洲,工資制度與勞動法相對複雜,不同行業受不同的 Award 或 Enterprise Agreement 規範。加班費、假期薪資、津貼及退休金計算繁瑣,一旦企業的薪酬系統設計不完善,就容易出現錯誤。許多違規個案並非出於惡意,而是因為管理疏忽或系統漏洞所致,但即使如此,也不能忽視其對員工造成的實際損害。近年來,澳洲政府已陸續加強相關法例,部分州份(如維州與昆州)已將「故意工資剝削」列為刑事罪行,聯邦層面亦於 2023 年通過「Closing Loopholes」法案,預計將在 2025 年正式生效,屆時故意不支付工資的企業主可能面臨監禁。
然而,立法只是第一步。真正的挑戰在於執法與文化的落實。對企業而言,建立透明、定期審核的薪酬制度至關重要;對員工而言,了解自身權益、保存工作記錄、勇於舉報不公,才是維護公平勞動環境的根本。對監管機構而言,如何提升調查效率、加強執法力度,亦是未來的關鍵課題。工資剝削不僅是法律問題,更是道德與信任的問題。當勞工的基本報酬得不到保障,任何關於「公平」的口號都顯得蒼白無力。
作者:Sydney HR 的日與夜
關於作者:作者為一企業人事部職員,同時為合資格Life Coach,國際九型人格師、MBTI及DISC Advance持牌培訓師。最鍾意玩玩具同寫下嘢。現我城隕落,無比哀嘆,盼一盡綿力,將文化保存,以文會友,抒發一下。這篇文章,歡迎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