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中國 【馮睎乾十三維度】龍應台沒...

【馮睎乾十三維度】龍應台沒有告訴你的事

龍應台女士又來談和平了。這次是投稿到《聯合報》,題目是「為何我們今天要談和平」,文章在今日(9月16日)刊出。全文可見龍應台的臉書:

https://t.ly/EK0BS

這篇文章有很多不通、可笑之處,逐一反駁未免浪費時間,現在只舉一例談談,其餘自可舉一反三。龍應台說:「政治領袖總是高喊『和平靠軍力』,然而歷史上『真和平』的到來,往往不是通過砲火,而是通過謙卑。」隨後她連舉幾個「謙卑帶來和平」例子——包括西德布蘭特總理在華沙下跪、戴高樂邀請戰敗後德國總理阿登納出席彌撒,及南非總統戴克拉克釋放曼德拉——意在證明「謙卑」、「下跪」、「牽手」才能促進「真和平」。
問題是上述三個歷史例子,首兩個是雙方在互相尊重國家主權的前提下,於戰後化解仇恨的舉動,而南非的戴克拉克則是迫於國內外險峻形勢,才務實地釋放曼德拉兼解除黨禁,並非一覺醒來發現自己是個好人,決定大發慈悲。這些例子跟當下美、中、台局勢,究竟有多大相關性呢?

龍應台如此「旁徵博引」,似乎只想告訴中共和美國一個簡單道理:只要人人保持「謙卑」,戰爭自然遠離。龍應台說得太對了!其發人深省的程度,就像以下格言:「每呼吸60秒,就減少1分鐘壽命」、「台灣人睡覺時,大多數美國人都在工作」、「只要每天省下買1杯奶茶的錢,10天後就能買10杯奶茶」、「誰能想得到,這名16歲少女,在4年前只是一名12歲少女」,諸如此類。

龍應台的廢話或謬論,我不再評論了,反正大多數這裏的讀者,都應該看到有何問題。我現在想談談,龍應台在文章下半截強調的「韌實力」及「和平推」是什麼。讓我先簡介一下龍的觀點。

龍指出,軍力競賽並非台灣的優勢,台灣真正的力量在於「韌實力」,例如領先全球的晶片科技,以及由成熟公民社會所孕育的研發創造、自我治理、辨別真偽等能力。這套柔韌的「武器」,能讓台灣與各方(包括中共)溝通周旋,建立信任,避免成為中美衝突下的焦土。她認為除了「兵推」,更需要「和平推」。

很多讀者看了龍應台的文章,相信都會感到困惑:她在文中侃侃而談的「韌實力」,如晶片科技、公民社會等,到底如何帶來和平呢?難道習近平見你晶片做得好,就會心生憐憫,說:「台積電是兩岸同胞共同的資產,也是全球產業鏈的重要一環。破壞台積電,不僅對台灣同胞沒有好處,更會對全球經濟和科技發展造成難以估量的損失,咱們還是不要打仗了。」是這樣嗎?

至於「和平推」又是什麼?一樣令人莫名其妙。事實上,龍應台這些觀點不是她的原創,而是來自中東衝突專家、耶魯大學國際領導中心創始主任Emma Sky。去年6月6日,Sky接受「龍應台文化基金會」邀請,在台北與一群嘉賓作閉門對談,其間她探討如何提高台灣社會的韌性(resilience),也提出「和平推(Peace Game)」概念——「推」即推演、博弈。

我沒出席那閉門會談,但網上有兩篇報道(來自台灣《風傳媒》及新加坡《聯合早報》),披露了Sky的演講重點。什麼是「和平推」呢?烏凌翔在〈捨「兵推」改「和平推」─如何推出和平?〉(風傳媒,2024-6-11)這樣寫道:

//Sky 在演講中確實提出:「有沒有機會更具創造性地思考台灣的未來,進行『和平推』(Peace Game)?」

她定義的「和平推」是「社會全方位的參與,有行動力的公民想像一個樂觀的未來,台灣與自身和鄰國和平相處,找出持續繁榮的途徑」。不過,她緊接著說,「這並不容易」。因為她也指出「實現和平需要遠見… …也需要發展雙方互信、互動和合作關係, 這是一個持續的過程。」

Sky 似乎也知道目前兩岸官方完全不溝通久矣,期望互信與合作無異緣木求魚,所以她接下來只申論「和平推」需要「關注台灣需要做什麼來提高韌性,抵禦外部壓力」,重點在萬一解放軍發動了武統戰爭,台灣的醫藥、糧食、能源、用水、通訊、公共服務… … 要如何維繫的夠長久,社會如何維持團結。//
再來看看2024年6月10日《聯合早報》的一篇〈中東衝突專家訪台提倡“和平推演”〉,Emma Sky(艾瑪思蓋)在會談上是如此解釋「韌實力」及「和平推」的:

//綜合艾瑪思蓋的演說和答詢,台灣面對大陸可能發動封鎖、氣候變化的兩大生存威脅,和平推可通過專家討論,推演如何阻止全球變暖、增加能源自主供應、糧食自給自足、提高水儲存管理,來加強社會韌性。

她說,在政治層面,為了避免戰爭,台灣新總統必須考慮與北京重啟對話,以減少誤判與誤解,並探索台北與北京都能接受的兩岸關係方案,以維持現狀。

在社會韌性方面,她建議可通過和平遊行提高意識,通過國防與民防服務、推動環保運動加強社會內部凝聚力,並通過兩岸旅遊、商業與文化交流,促進瞭解和減少敵意。//

看懂了嗎?原來Emma Sky口中的「韌實力」,不是龍應台鴻文所講的什麼晶片科技,而是寄語台灣加緊做好國防民防,以確保中共一旦侵台或發動封鎖,台灣的醫藥、糧食、能源、用水、通訊、公共服務都能維持下去。在《聯合早報》的報道中,配圖是Sky在閉門會談的演講照片,當中顯示她的PowerPoint開頭清晰寫着:

「台灣可以從烏克蘭經驗中學到什麼?當然是避免戰爭發生。為了做到這一點,台灣需要提升自身的防禦能力並增強韌性。」

然後她才建議台灣總統跟北京重啟對話,探索一個雙方都能接受的「兩岸關係方案,以維持現狀」。Sky的建議,不管你是否同意,聽來也遠比龍應台所講的合情合理,內容也充實許多。至少Sky一開始就強調「提升防禦能力」,並提醒台灣人加強能源自主供應、增加糧食和水的儲備,而非不着邊際空談「謙卑」。
Emma Sky原本清晰有力的觀點,為什麼到了龍應台的生花妙筆下,卻變成一堆語焉不詳、「聽君一席話,如聽一席話」的膠論呢?希望龍女士在下篇談「和平」的文章中可以解釋一下。


相關文章:
龍應台與伊索寓言的狼使
https://www.patreon.com/posts/125774909
【宋家客廳】被龍應台辭退的譯者
https://www.patreon.com/posts/71376414


耶穌說:「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裏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
請訂閱支持十三維度Patre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