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安局」對太子集團在香港洗錢一事,十多日來都保持離奇的緘默。我正奇怪他們到底忙什麼,終於在局長鄧炳強新發布的短片找到答案:原來忙於宣傳所謂「立法會選舉」。
至於他的宣傳方式,我不知道怎樣評價。戲仿《阿飛正傳》梁朝偉梳頭,30年前周星馳已經玩過,今天由鄧炳強重彈老調,已不能說是二次創作,或可稱為對梁朝偉的三次傷害。但最尷尬的,還是那個自以為聰明的「擸髮」食字。
鄧炳強在旁白說,「擸髮」對維持個人形象好重要,然後下一個鏡頭稱,「立法」維護社會穩定更加重要。「擸髮」跟「立法」在粵語中諧音,大家都明白你的用意,問題是:香港人根本不講「擸髮」,一向都講「gel頭」、「蠟頭」,正如沒有香港人會講「梳髮」,只會講「梳頭」。硬生生杜撰「擸髮」這個詞,難道以為沒有人懂粵語?
撇開字詞配搭問題,鄧炳強在Facebook寫的「擸」字,也不合乎中文語義。港人說「蠟頭」(即國語所謂「抓髮」),是因為在頭髮上抹髮蠟,而「擸」字根本沒有這個意思。
在粵語中,「擸」主要有兩個讀音,義各不同。第一個音是「獵」,這是《說文解字》標記的讀法,意思是「理持」。孔仲南在《廣東俗語考》卷七〈釋動作上〉說:「擸,音獵。用手理而順之曰擸。有貓兒毛要順擸之說。」理順而固定髮型,能否叫「擸髮」呢?理論上也可以,但你要讀成「獵髮」才對。
「擸」第二個音跟「垃」、「立」等字同音,《集韻》解作「折」,但現代粵語沒有這個用法。不過年紀大一點的讀者,也許還記得從前香港有幾個叫「擸𢶍灣」的地方,即卑路乍灣、醉酒灣及將軍澳。
「擸𢶍」即「垃圾」本字,如清人屈大均《廣東新語》卷十一所說:「積腐穢曰擸𢶍。」昔日香港有幾個倒滿垃圾的地區,就直接叫「擸𢶍灣」,舊報紙也是這樣寫的。
現在單一個「擸」字讀「垃」時,也可以解作「拿走」,如「擸晒啲錢」即把錢全部拿走。為什麼會有這個意思呢?我不太確定,懷疑跟「擸掇」一詞有關。「擸掇」即「拉雜」的另一個寫法,表示亂七八糟混在一起,例如清末民初的語言學家胡以魯寫過一篇〈論譯名〉,批評中文混入日語,不倫不類:
「例如手形,手續等等,乃日人固有語;不過假同訓之漢字,擸掇以成者;讀如國語,而實質仍日語也,徒有國語讀音之形式,而不能通國語之義;則仍非國語。」
「擸」與「掇」並用,義同「拉雜」,此詞在清代頗為常見,有時也有「拿走」的意思(「掇」即採摘、拾取)。我懷疑後來有人把兩字分拆,「擸」於是被賦予「拿走」的意思。以上只是個人猜測,這類語源問題實在難以稽考。
純粹從字義角度理解,我覺得「擸髮」兩字除了牽強之外,也令人生出兩個不好的聯想。其一,「擸髮」字面即「拿掉頭髮」,讓人想起「無法無天」,就像太子集團利用香港洗錢。其二,明明有「蠟」這個正字,鄧炳強卻偏偏寫「擸𢶍」的「擸」,莫非想玩「垃圾會」諧音?咁樣玩食字,令我想起2019囉。
相關文章:
私隱面前無小事,炳強應三思
___________________
耶穌說:「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裏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
請訂閱支持十三維度Patreon:
https://www.patreon.com/sefiro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