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早看台媒《聯合新聞網》,居然見到香港「議員」的新聞〈香港區會全年大會0發言 6委任當然議員「如廚師不煮飯」〉,光看標題,已經噗哧一聲笑了。讀內文,原來是引述今天《明報》的報道〈6委任當然區議員全年大會零發言 謝偉俊:如廚師不煮飯 民署:不應單憑次數衡量工作〉。
香港選舉「完善制度」後,「區議員」已上任年餘。《明報》統計去年470名「區議員」在「區議會大會」的發言次數,發現當中6人全年零發言,全屬未經民選的委任或當然議員。曾任兩屆民選區議員的謝偉俊指「議員的天職就是發言」,認為議員不發言「等於廚師不煮飯、司機不開車」。
《明報》向這6個沉默的「議員」查詢零發言的原因。有人回覆稱,別的議員已提出相同意見了,自己就避免重複發言;有人則解釋,區議員職責不限於在會上發言,自己一直也有跟進求助個案。以上的解釋,我覺得都是掩飾。唯獨一個叫吳承華的「議員」,他對記者提問的反應,讓我完全了解他為什麼零發言,十分有說服力。《明報》這樣寫:
//記者日前趁區議會會議前向吳承華查詢為何在去年大會從沒發言,他一直迴避,反問記者「你讀哪間學校」,又說「你做這行不容易,人工又低,跑來跑去,好辛苦啊」。記者6次追問,吳最終表示稍後由助理答覆,惟截稿前未回覆。//
翻查公開資料,只知道這個吳承華於1974年出生,持有工商管理(榮譽)文學士學位,民建聯背景,職業報稱商人,詳細學歷履歷一概沒有,但肯定是「愛国人士」。新制下的「區議員」每月薪金為38,350元,相信納稅人也想問吳承華「你讀哪間學校」,以及「你在區議會究竟做過什麼」。
我找不到答案,只搜到2023年12月23日大公報有一篇文章〈候任區議員:全力辦實事求實效〉,文中說:「吳承華指出,來屆區議員『不能只打卡做秀,要真打實幹,辦實事求實效』,未來必須做好上情下達、下情上報,盡力為市民服務,他未來會把精力放在服務居民上……」然而擔任「區議員」一年多,吳承華開會居然零發言,他如何「下情上報」呢?
不過看到他回應記者的表現,我總算諒解他何以始終保持緘默了。對一般人來說,記者那道問題並不難答。就算吳承華想不出富創意的答案,只需要鸚鵡學舌,反覆強調自己「真打實幹,辦實事求實效」、不發言不代表沒辦事,已經勉強是一個「解釋」了。要是連這種門面話也不懂,今時今日還可以問DeepSeek。
然而令我驚訝的是,吳承華的智力可能是一個零,竟然什麼應對方法也沒有,只能語無倫次反問記者「讀哪間學校」。若然我冇睇錯,呢位「議員」應該係低能嘅!試問一個低能的人,又怎會有能力在「區議會大會」發言呢?所以他全年一聲不響,倒很正常;反常的是,納稅人卻要每個月給這個弱智38,350元——香港應該是全世界最「大愛包容」的地方了。
不禁想起老子說過「大辯若訥」——即是說,口才了得的人表面上好像嘴很笨——現在我覺得「大便若訥」也講得通。話說回來,台媒報道多一點這類港聞,讓台灣人知道「愛国者治港」是什麼一回事,也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