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沒有看央視大除夕「春晚」的習慣,但這幾天 Facebook 總是向我推送春晚的一些詭異表演。畫面中,一群上身穿着花棉襖、下身光溜溜的機械人,正賣力地踢腿扭腰、拋接手巾——原來是張藝謀導演的春晚環節《秧BOT》。
從技術角度來說,這場表演也算頗有看頭,但一群沒穿褲子的「Terminators」集體跳秧歌舞,場面實在有點怪雞。忽然想起 2022 年北京冬奧開幕儀式,當時張大導精心策劃,表示主題取自李白詩句「燕山雪花大如席」——乍看充滿詩意,但細究卻透出屍意(詳見附錄文章)。那麼這次的《秧BOT》,除了炫耀中国尖端科技外,是否也隱藏某種深意呢?
先來談談秧歌的意義。1942 年,毛澤東在《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強調,文藝必須為工農兵服務,於是「延安新秧歌運動」應運而生,傳統民間舞蹈搖身一變成為宣傳工具。如今讓機械人來跳秧歌,場面前所未見,也可算是一種展示中国實力的「新秧歌」。問題是,這究竟是對黨的懷舊致敬,還是某種黑色幽默諷刺呢?難道暗示歷史即將循環,中国又要回到毛澤東的那個時代?
機械人沒穿褲子,也引發了中国網民的熱烈討論:既然能讓它們穿上花棉襖,為什麼不能再配搭一條褲子?2月1日,春晚服裝總設計師陶蕾終於出面解釋,原來她最初確實考慮過給機械人穿褲子,但後來發現衣物會妨礙機械人行走,甚至令它們摔倒,且褲子還會削弱機械人的科技感,於是最終決定放棄,直接讓機械人的下半身裸露在外。
這個解釋雖然合理,但我聯想到的卻是半個世紀前中共高層的一句名言——「寧要核子,不要褲子。」
當年,赫魯曉夫停止對中国援助後嘲諷道:「中国人窮得連褲子都沒得穿,還想搞原子彈?」面對這番羞辱,時任外交部長的陳毅沒有像現在的王毅那樣低調警告人家「好自為之」,而是直接強硬回應:「不管中国多窮,我們當了褲子也要造核子!」
如今中国百業蕭條,失業率高得要更改「就業」定義才控制得到(只要每周工作一小時,中国国家統計局也會視為「就業」),多少農民基層連基本生活也成問題,但春晚卻有一群沒褲子穿的機械人在狂熱地跳農村舞。對照舞台和現實,不就是「我們連褲子都不要,也一定要搞 AI」嗎?
然而這場AI舞的荒謬之處還不止於此。雖然這些機械人能在舞台上靈活舞動,甚至完美配合真人舞蹈員,但表演一結束,它們竟無法自己走下舞台,必須由工作人員「攙扶」才能退場。這一幕「扶老奶奶過馬路」跟剛才的勁歌熱舞相映成趣,令人啼笑皆非。
至此,《秧BOT》的真正主題似乎已經浮現——「寧要 AI,不要褲子;寧要跳舞,不要走路。」這到底是對科技進步的禮讚,還是一場對中国現實的戲謔呢?不必問張藝謀,大家自己腦補一下,就會發覺這場表演原來也很「精彩」。
相關文章:
張藝謀精心設計的凶兆——燕山雪花大如席
圖/《秧BOT》
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授權轉載:馮睎乾十三維度Facebook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