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正宗獅子山下香港人的奮鬥故事。
上世紀80年代,18歲的李成林(Jacky),在香港入行做大酒樓兼職、學做點心,後歷任多間五星級酒店,到移民加拿大、任職中式酒家,堪稱點心大師傅。
不過大師傅也難敵世紀疫情,成為失業大軍,但李成林沒垂頭喪氣,反趁失業「良機」圓夢開甜品店,在列治文平地一聲雷。
年近50的他未有打算到此為止,冀望收徒弟傳承手藝,繼續將港味發揚光大。
在大溫哥華地區城市列治文的太古廣場Food Court內,食店多,但排長龍的很多時只有1間:「卡記甜品(Car’s Dessert)」(下稱卡記)。排隊原因簡單,就是食客對卡記的甜品讚不絕口,風評所及,芒果糯米糍、榴槤糯米糍、楊枝金露等均是搶手貨。
此甜品店並非老字號,惟開業前已街知巷聞。
時間回到2021年,溫哥華港人圈不時分享美食,有人大讚卡記甜品,而產品出自李成林之手;原本只做網上預訂,但實在供不應求,逐於同年11月在開實體店,線上轉戰線下。開店至今1年多,Jacky由最初夫婦檔一腳踢,到最近聘請2名員工幫忙,終解決以往經常面對的「投訴」。
疫情下酒樓停工成創業契機
事緣開業初期僅得夫婦2人,加上貨量有限,每次開店僅數小時便售罄產品。Jacky直言要維持甜品質素,每朝7時開工準備,中午12時營業,「布甸即日做、糯米糍即日包,所有食材不會隔夜;開店初期是有點混亂,後來開始熟習流程」。
現時顧客亦十分多元化,Jacky太太指除了華人,有顧客遠自多倫多、甚至美國西雅圖來購買,「咩種族都有,日本、韓國、台灣都有」,故此能將香港口味、本地甜品,推廣給不同族群。
相比如今生意已上軌道,想當初從網上預訂開始,卻全因一個壞消息。Jacky憶述,疫情下加拿大實施防疫措施,酒家停工令他失業,「當時朋友著我弄點甜食,我就叫他們隨便落單,跟著在家中廚房做」,朋友吃過好味,又介紹給朋友,結果一傳十、十傳百。
之所以能一擊即中,全因逾30年修為。
移加首晚在想「過來做乜 為乜」
李成林18歲在香港入行做大酒樓兼職,當時家住獅子山下的黃大仙,每天清晨3、4時便起床上班。他直言遇到好師傅,肯做肯教,「可能他見我『捱得』,是可造之材」。由洗菜開始學起,1年之間,Jacky的相關知識和薪金均跳升。他指當時其他同學中學畢業,工作月入3,000、4,000元,自己人工已逾9,000元,「證明沒有選擇錯」。
1995年,正如很多香港人愛尋求挑戰一樣,Jacky決定跳出Comfort Zone、轉戰酒店業,先後任職麗晶、四季及洲際等香港五星級酒店,20年間不斷接觸新事物,除了點心如蝦餃、燒賣、叉燒包等手到拿來,甜品也難不到他,「大概2000年前後興起中式甜品,我負責該部門,高峰期試過1個月營業額達十多萬元」。
2015年,Jacky跟隨太太舉家移民溫哥華。面對人到中年才放棄香港的一切、如日方中的事業,連根拔起展開「第二人生」,就連樂於接觸新事物的他,也出現適應問題。因為即使一家人都在身邊,但感覺自己的根和父母,始終在香港,「最記得來到第一晚,在街上吸煙,在想自己『過來做乜、為乜』?連東南西北分也分不清,很徬徨」。
「獲認同比賺到錢更開心」
但Jacky的性格就是勇往直前,沒有想太多,迫自己盡快適應,「在我來說,要適應生活就是盡快找工作,千萬不要坐困愁城,要向外,走出去,有工作就能接觸本地人,有助融入社區」。
其時,外父曾建議Jacky創業搞飲食生意,最終煞停,因為信心未夠,「因為投資額太大,所以想等一等,先了解這邊的市場運作。」後來外父介紹他認識列治文老字號、麒麟海鮮酒家的老師傅,憑本身一技之長獲聘用,一做6年之餘,亦令他的創業夢等了6年,直到疫情來襲,終迎來創業契機。
Jacky自問沒做生意經驗,不想投資太大,機緣巧合找到現時「麻雀雖小,五臟俱全」舖位,投資額僅4位數,主要用在租金及購買食材。一路走來,Jacky自家製甜品大受歡迎,證明有能力在市場上分一杯羹,「有人認同很開心,比賺到錢更開心」。他笑這如今每個流程都熟悉了,做得很舒服。
10年大計:收徒弟傳承手藝
圓了創業夢,Jacky未打算停下腳步,下一個目標是開地舖,希望為客人提供更好的飲食體驗,「最好有20至30個座位,讓客人能坐下來,邊吃甜品邊談天」。躊躇滿志的他並透露10年大計:希望收徒弟、傳承手藝。「有人肯做肯學,找我,我教技術。技術跟一世,不用付加盟費」。
他堅持產品質素最重要,加盟費則感覺較維持品質,故寧願有心學的、有天份的,學成後自己經營,「毋須用『卡記』這個名字,自己改名也可以」。Jacky更笑言如徒弟能青出於藍更好,「他日一起吃飯,大家叫聲『師傅』,我已很開心。徒弟成功,我也開心」。
提到近年香港出現移民潮,作為過來人的Jacky認為,現在加拿大的機會比他當日移民時多,要好好把握,「首先要知道自己的想法、專長,就如我一樣,不在酒樓做廚,也可以有其他發展」;並且謹記多接觸外界事物、了解社區的人和事,都有助融入這個國度。
採訪、撰文、攝影:棱角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