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中國 【馮睎乾十三維度】除非不穿...

【馮睎乾十三維度】除非不穿衣服,否則必須穿「華服」

日前梁振英在社交平台發文,說:「國慶將近,我呼籲所有官方和民間慶祝活動,除非不喝酒,否則必須喝國產酒。」又說中国生產的酒「質量越來越高」,「國慶不喝國產酒,無法交代,不能解釋。」

原來今日香港,連喝什麼酒也要「交代」和「解釋」,梁振英不講,我也真的不知道。寧夏有些葡萄酒近年風評不錯,我也略有所聞,但就算中国酒有進步,也沒理由說不喝国產酒就「無法交代,不能解釋」吧。
任何有常識的人,其實都能輕易解釋:喝什麼酒,除了取決於個人喜好,也要考慮配搭哪些菜餚,根本和出產地無關。梁振英這樣硬銷国產酒,是不是為大陸酒莊賣廣告?
翻看舊聞,梁振英早於2019年已參加寧夏葡萄酒活動,並倡議「国人喝国酒」,從此彷彿成了大陸酒推銷員。2020年6月,梁振英又參加一個中国葡萄酒活動,繼續呼籲喝国酒,更說:「『葡萄美酒夜光杯』這句我們小學時候就會背的唐詩告訴大家,中國古代就有以葡萄釀酒的技術,也有葡萄酒的市場。」這個講法似是而非。
中國古代的葡萄釀酒術並不高明,所以葡萄酒主要靠西域入口,一直非常珍貴。以出產葡萄酒聞名的包括大宛(張騫通西域後,才為中國帶來大宛葡萄)、龜茲、栗弋,並無中國。中國人最初學懂葡萄釀酒,據宋人錢易《南部新書》所載,是始於唐太宗征服高昌,獲得馬乳葡萄種之時,但太宗並非完全仿效外族的自然釀酒法,而是「自損益之」,弄出一種中國式葡萄酒來。什麼意思呢?
西域造葡萄酒,一向不加麴(米製酒母),但中國人習慣造米酒,即使學會了胡人的自然釀法,往往還是忍不住按照土法加麴,所以唐人王績〈過酒家〉一詩就寫道:
竹葉連糟翠,蒲萄帶麴紅。
相逢不令盡,別後為誰空。
「蒲萄帶麴紅」一句,表明唐人酒家賣的葡萄酒是加麴的,這樣造出來的酒顯然跟現代葡萄酒不同,口感不太好。
接近今日葡萄酒製法的酒,在古代中國也不是完全沒有,只是通曉此法者太少,唐以後近乎失傳,所以國產優質葡萄酒一直稀罕,大家要喝葡萄酒,通常只能喝舶來貨。
例如南宋愛國詩人陸游所謂「安得西國蒲萄酒」,就強調產地為「西國」;明人高啟偶有機會品嚐葡萄酒,也嘆道「絕味今朝喜得嘗」(見〈嘗蒲萄酒歌〉)。可見國產葡萄酒在中國雖有千年以上歷史,但多數人釀製不得其法,哪有梁振英所說的「市場」?
梁振英除了不懂中國釀酒歷史,也似乎不清楚今天中国人的喜好。2023年一個調查顯示,法國葡萄酒和烈酒在中国市場佔有率高達46.28%(注1);法國葡萄酒近年仍然是最受中国人歡迎的葡萄酒,有75%消費者表示偏好法國酒(注2)。這現象怎樣「解釋交代」呢?
其實一字咁淺:民眾絕大多數不懂品酒,他們選擇喝什麼,只看牌子,相信法國酒品質較有保證(也許是因為它們不是根據「中国標準」來評定)。如果梁振英真心想推廣国產酒,他應該做的不是喊口號,而是教育大眾:国產酒好在哪裏?哪年份、哪產地的酒有何特色?現在空喊什麼「除非不喝酒,否則必須喝國產酒」,根本毫不專業,像小丑。
如果你認為這種口號也有說服力,那麼我也想向梁振英呼籲:除非沒有名字,否則必須叫「振華」;除非不穿衣服,否則必須穿「華服」,国慶還穿西裝,無法交代,不能解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耶穌說:「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裏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
請訂閱支持十三維度Patre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