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記者協會(下稱記協)周三(21日)表示,至少有8間新聞傳媒及機構、及20名新聞從業員及其家人,被稅局追收7年前的稅款,分別涉款70萬及100萬元。
記協主席鄭嘉如為其中一名被查人士,她批評稅局利用多種「離奇指控」,企圖向資源有限的小型新聞媒體及獨立記者施壓,影響新聞自由。
她強調,「合理有據嘅調查,大家會配合接受,但如果而家話,唔係用呢啲嚟做工具打壓媒體,有冇人信呢?」
被查媒體多為獨立及小型媒體
記協表示,自2023年底起,接獲多宗來自新聞業界的求助個案,指本地稅務局突然針對最少6間中小型媒體及機構,包括記協、《獨立媒體》、《法庭線》、《Hong Kong Free Press》、「爆炸頭」及《ReNews》;20名新聞機構現任或前任負責人、董事或股東,獨立機構記者、機構負責人的家人,及公司員工,部分受追查的案件追溯至7年前的稅款。
記協指,稅局以「離奇指控」針對小型傳媒,包括向無商業登記人士安插不稅單金額及資料錯漏百出明商業登記號碼、審查機構在未成立前的利得稅、估算當年收入比報稅金額多近2倍、等。
被查記者:機構未成立已有百萬收入?
其中一位被查稅的獨立記者爆炸頭,提到稅局有權要求機構去尋找證據,證明過去的「收入」並非收入,自己並非「惡意逃稅」。
查稅行動於去年11月起浮現端倪,受影響的多為資源有限的小型新聞媒體及獨立記者。記協質疑,當局此舉或非單純為「補稅」,更可能是藉行政手段對新聞機構施壓,逼使機構花費額外人力配合局方調查。
爆炸頭提到最荒謬是,自己 2019 年才開始當獨立記者,稅局卻稱他 2018 年時,「一個不存在,未成立的機構」已經有超過 100 萬收入,又要他證明過去幾年收入。
他指,稅局形同要求他證明「不存在的收入」:「好似今日記協主席講,同朋友食飯,你畀錢朋友畀返你,稅局唔會理你㗎麻!佢就玩你呢啲數,將七年前朋友夾錢食飯既數都追數!七年前既茶餐廳同食飯單,你唔會Keep 㗎麻!」
據他了解,有同業無法申請暫緩補稅,「重要未計 final(最終評稅),一年幾萬只係暫時… 稅局罰則係三倍:你一年玩十萬,七年近百萬,你重要搵稅務同會計去同佢猜波,就好似政府用庫房錢告你,你就要用自己錢去defend(辯護)…」
「大媒體都頂到下,我啲細媒體點頂,佢就燒佢既錢,我就燒炭啦!」
稅局突指記者收入多兩倍 屬「未審先罰」
據悉,其中部分人長期駐海外,亦未有開設本地公司,但仍被追稅,涉及金額動輒六位數。記協遂以顧問身份,協助受影響的記者和機構處理文件與回應。
有受查人士即使當年未結婚,無合併報稅配偶同被審查;而當年無使用父母免稅額之父母亦同樣被稅局審查等情況。
同樣被查稅的鄭嘉如憶述,稅局聲稱她於2018至2019年度的實際收入比原來申報金額多出約40萬港元,須補交4萬多元稅款。她提出反對後,當局才同意暫緩繳款,但整個過程令她感到「被預設有罪」,「未審已經要你俾錢,唔係未審先罰係乜?」
爆炸頭亦補充,由於公務員甚少承認自己有行政錯誤,「開錯 file(檔案),或者揀錯人,抽查錯咗」,有些會計師或者稅務師的慣常做法就是自動投案,勸受影響者退讓,「等政府交到 KPI(關鍵績效指標),交到數,大家好交差。」
《Hong Kong Free Press》的聲明指,過去 15 個月間跟受影響媒體一樣,「被隨機抽選」審查過去 7 年稅務帳目。該媒體強調,一直準時交稅,保留自 2015 年成立以來所有稅務帳目,跟稅局全面合作。
該媒體又指,曾被兩次要求繳交暫繳稅,但經覆核後無需繳交,關心這些延誤及廣泛的調查對納稅人及稅局資源的額外負擔。
《法庭線》及其創辦人則回覆,指早前收到稅局通知,正檢視公司稅務和審核多年前的個人報稅,正與稅局處理,並會繼續專注於報道,現階段沒有補充或評論。
由前立場記者林彥邦創辦的一人媒體《ReNews》,同被稅局追查個人過去 7 年的稅項,他表示沒有回應。
記協鄭嘉如:恐成打擊獨立媒體方式
鄭嘉如直言,對不少低薪或收入不穩的記者而言,這些突如其來的巨額追稅和程序負擔已形成沉重壓力。記協亦擔心此類查稅行動,恐成為當局打擊獨立媒體的另一種方式。
鄭嘉如指,針對記協本身的稅務指控亦屬「抹黑」性質,動搖公眾對記協甚至整個傳媒行業的信任。鄭嘉如呼籲稅局應公開交代個案數字及準則,並避免無合理理據下對新聞界進行「選擇性審查」。她擔心,如此趨勢若持續,將進一步削弱本地新聞自由與言論空間。
稅務局回應傳媒表示,進行稅務覆核時並不會考慮當事人職業背景,亦拒絕透露目前受查傳媒數目及金額,僅稱所有稅務行動均依法辦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