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國安法》實施後移民潮再現,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社工學院發表研究報告指,家庭主因主政治因素及擔憂子女未來而離港。負責研究的殷妙仲教授向《棱角》分析,移居英國、台灣及加拿大的港人各有困難,多以在地及自身的港人網絡互相扶持。
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上月發表《不安定中的安頓:在英國、台灣和加拿大的香港僑民的定性研究敘事報告》,社工學院教授殷妙仲與團隊在2023年9月至去年2月進行研究,欲了解香港人如何定居並融入東道國社會。
報告引用90年代對香港60及80年代移民的研究,指是次移民的港人均是在短時間内決定離開,亦非為尋求經濟機會,僅是想逃離共產中國的政治影響,選擇做「不情願離開的流亡者」(reluctant exiles)。不少受訪者稱2014年雨傘運動期間已考慮移民,至2019年反送中及2020年《國安法》實施,方最終決定離開香港。
團隊透過面談及網上訪問35個家庭,共39位來自英國、台灣及加拿大港人,探討其離港原因及時間、準備過程、定居及融入過程、身份認同及對子女期望。
高學歷港人後為生活降低職級 台灣政策不穩致港人「二次移民」
殷妙仲表示,受訪者都有一定程度經濟基礎,方會帶子女離港移民。這批港人一般學歷及專業俱佳,大多曾接受大專或以上程度教育,離港前多為白領及專業人士。但研究留意到,在加拿大的港人生活,一般比在英國及台灣者更形捉襟見肘。
即使擁有高學歷,不少移英及加拿大港人仍需降低職級,或轉行從事服務性行業。受訪者均表示房屋開支負擔沉重,特別如需住於英國較佳校區者,需預付1年租金。另一挑戰則是融入當地社交圈仍有困難:英國及加拿大在語言文化上的差別及衝擊,特別是工作文化、毒品及性傾向等;台灣則為需時認知政府文件降讀,了解閩南及客家話之別等。即時移民潮自今已近5年,仍然需要時間適應。
報告提到,因台灣移民政府的移民搖擺不定,家長亦對台灣的外語學習水平有不滿,選擇轉去英加,以至回流香港。殷回顧訪問時,留意到在台的香港人聯繫最弱,「有人不滿當地香港人領袖,有人因身分問題不敢批評(政府)」。由於港人多為投資移民,卻不熟悉商業營運而虧蝕,最終只有部分因家庭原因而留台。
如留台受訪者Alex表示:「台灣政府覺得,你只不過由匪區搬過中華民國住,由頭到尾都是中國人,還要審查你。」
港人支援網絡尤關重要
三地受訪者均同意,當地香港人的相互支援網絡尤關重要。殷妙仲本身亦是香港移民,報告分析上一代移民港人多有時間準備,而今次移民的港人均是在短時間内決定離開,選擇做「不情願離開的流亡者」,非常依靠首先到步港人,或「老華僑」,以至社會服務的支援。
「三地都是給予香港人臨時身分,英國BNO由於屬英國國籍,這批香港人可以投票,比較『穩陣』,比較易安頓。」這批香港人超過一半有置業,碰上英國脫歐產生更多的就業機會,而英國政府亦知道香港人是帶著資金及技能移居,初期曾安排Welcome UK Fund等資助協助港人適應。
「不過資助即將完結,港人如何把握時機,重新整理自己的網絡支援自己群體,特別是部分早到的港人即將要申請英國的永久居留,就會考驗到社群的互助。」
至於加拿大,雖然為移民國家,在全國都有提供安頓服務支援移民人士定居和融入社會,但透過「救生艇計劃」抵加的港人,不符資格獲取移民部的安頓服務,待遇與依據另一臨時移民政策計劃抵加的烏克蘭人不同。殷妙仲特別提到,訪問至今年多,情況或有改變。
過於臨時身分影響安頓融入
他的團隊在一月底曾發表另一研究,發現在加港人的心理健康需更多支援,「其實是這份報告的後續跟進。」
他指訪問當時,加拿大政府未出現拖延審批及滯後處理港人永居情況。「在加拿大的港人,身分『臨時到好臨時』,又因為(救生艇計劃)Stream B要求他們必須工作1560小時才可申請永居,不少人選擇低薪工作儲鐘(工作時數),找不到更好的長工,在臨時工及低下階層兜轉,加上加拿大消費及大城市租金昂貴,經濟很易出現問題,捉襟見肘。」
同時,大多數香港人選擇在歷代港人移民聚居的城市定居,例如安大略省的萬錦市或多倫多市,以及卑詩省的本拿比和列治文,雖然港人社區為新移民提供豐富資源、支援,但亦限制他們融入主流社會的機會。
這種吊詭地相對非常不穩定的狀態,令受訪在加港人甚少選擇置業,心理感覺上不考慮更多投入本地社會,「太臨時,有錢都唔想用」。
但殷妙仲強調,加拿大政府即管拖延,「始終都會批,不然就是國際級失信。香港移民大多有高學歷及技能,是加拿大需要的人才。現在是因官僚問題,令他們長時間卡在『半天吊』 ,in limbo的狀態,希望大選後到5月希望會有改變。」
他亦觀望未來年多,第一批移英港人開始可以申請永久居留(Indefinite Leave to Remain),希望英國政府不會出現如加拿大的嚴重滯後情況。
身分仍是「香港人」
正正因為身分處於臨時的過渡狀態,三地港人對東道國的身份認同仍有待加強,更抱有強烈港人身份認同,認為香港是其根,身份永遠是香港人與東道國人的混合:父母會在家堅持用粵語,以各種方式讓子女了解香港,保留香港文化遺產。
有關身分認同方面,大多數受訪者仍強烈認同港人身份,認為香港是其「根」。不少父母亦希望為子女保留香港文化遺產,在家堅持用粵語,並以各種方式讓子女了解香港;但同時間,認識粵語不過是為了讓他們掌握多一種語言,以便他們將來有更多選擇的功利選項為主。
受訪者大多對香港的現況和未來悲觀,意在英國和加拿大終老,但有相對數量的台灣受訪者卻不太肯定。
研究希望能填補當前與香港移民相關的文獻不足,為未來的香港移民歷史研究留下重要參考資料。
棱角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