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中國 跨境鎮壓 | 人權組織:香...

跨境鎮壓 | 人權組織:香港狀況現六項趨勢 人權打壓制度化跨境化

香港人權資訊中心(下稱中心)發表周年報告,指出香港的人權打壓已不再是零星事件,而是制度化、跨境化,並深植於法律與政策之中。儘管政府對外聲稱社會「復常」,但實際情況是日益嚴重的審查、高壓與法律懲罰。

國際特赦組織亦在周年報告提到,香港言論、集會、結社自由空間再為收窄。

香港人權資訊中心指,去年香港出現六項趨勢:

  1. 國安體制進一步擴權:特首可隨時簽發具法律效力的國安證明書,明文規定國安委的決定須被遵守及不受司法覆核; 
  2. 司法獨立與法律援助受壓:法院在國安案件的角色持續被削弱,律師受到審查,法律援助申請審批率下降,群眾透過眾籌支持司法挑戰的空間遭受打壓; 
  3. 監控升級與跨境打壓擴展:警方擴建閉路電視網絡,並探索應用人工智能與人臉識別技術,針對網上言論的煽動罪檢控持續上升。同時,跨境騷擾港人的行動亦陸續浮現; 
  4. 行政與間接打壓成為常態:政府透過稅務調查、活動場地限制、發牌制度等行政手段,選擇性針對傳媒、文化工作者及社區組織; 
  5. 公民參與空間持續收窄:警方透過預防性部署、針對性執法及無限期檢控的威脅,令和平集會權利形同虛設。截至去年3月,超過7,300名於2019年示威中被捕者的案件仍未正式完結。 
  6. 文化與教育自由遭嚴重限制:表演、展覽及書展被取消,圖書遭下架,學校排斥批判性藝術創作,「愛國教育」被制度化納入課程,同時學校亦引入對學生政治傾向的監控手段。

香港人權資訊中心發言人表示:「我們製作這份報告,是希望讓香港人權的惡化有據可查、有跡可尋。我們不願人權倒退在黑暗中悄然發生,而不被記錄、不被追究。即使在壓迫之下,香港人仍展現驚人的創意與韌力,無論在本地還是海外繼續發聲、記錄與組織。我們希望這份報告不只是觀察,更是一份行動的起點。」

中心建議,外國政府應制定以人權為本的對港政策,加強對港人社會的支持,並提供移居援助;聯合國應強化對香港的監察,記錄打壓行為,並保障參與國際機制的港人免受報復;企業及金融機構應落實人權盡職審查,避免參與審查與監控行動;香港與中國政府應撤銷《港區國安法》與《維護國家安全條例》,釋放所有政治犯,並恢復基本自由與司法獨立。

中心於2022年成立,由一群專注法律及政策研究的香港人權工作者組成,並在海外運作。

國際特赦組織:自由空間再為收窄 法院仍有作為

此外,國際特赦組織亦在周年報告提到,香港言論、集會、結社自由空間再為收窄。

另外,報告提到前年香港終審法院要求香港政府向同性伴侶提供「替代法律框架」以承認他們的關係,但港府未有就此有明確的進展。國際特赦組織香港海外分會理事邵嵐分析,法庭角色同國安受限並存,終審的裁決實為香港LGBTI 群體帶來一線希望,為平權行出一步。

組織希望借助此為助力,希望政府有實際措施檢討及改革政策。報告引述媒體報道,香港政府削減了至少三個 LGBTI 團體的撥款,並採取行政措施阻礙其中一個團體的籌款和推廣活動。

邵嵐強調,國際特赦組織以人權作行動標準,審視政府行動符合國際法與否,判斷相應倡議行動,以在有限空間下,為在地及離散者爭取更多人權保障。

棱角編輯部

支持我們:https://points-media.com/suppor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