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中國 獨家 | 港大科大清華合辦...

獨家 | 港大科大清華合辦新疆論壇 講者批西方抹黑 絕無強迫勞動或種族滅絕

近年西方學界及政府均批評中國共產黨在新疆施行強迫勞動,更大舉興建集中營關押穆斯林,意圖種族滅絕,更制裁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等實體
《棱角》獨家發現,香港大學的中國、人文與全球研究中心(China, Humanities, and Global Studies Research Hub)於周三(20 日)跟清華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所,以及香港科技大學社會科學部合辦「新疆全球比較視野 Global Comparative Pespective on Xinjiang」,批判「美國為首的西方政客及傳媒」聲稱當地有種族滅絕或專制管治,並在論壇提供反抗西方知識生產的反敘述(Counter-narratives)。
據了解,整個論壇由清華主導,僅獲邀者可參與,由早上八時一直開至晚上八時。
《棱角》留意到,與會的學者及作家與中國官方媒體口徑一致,有人曾經批評 2019 年香港反修例運動是「顏色革命」,亦有人參與由前西藏黨委副書記向巴平措領導的官辦非政府組織「中國人權研究會」,在聯合國人權理事會聲言西方及美國抹黑中國。
有研究中國及香港的社會學學者批評,這些信奉左翼馬克思主義的學者,近年越發傾向毛澤東主義,甚至成為中共的大外宣一部分。
「香港作為中西文化交流學術平台,香港在研究中國是前哨 … 香港可以發揮中共「白手套」的功能,以西方的左翼理論概念,批評西方殖民統治是污穢的,作為遮醜布掩飾、合理化或美化中共的極權高壓統治。」
他們亦感嘆香港學界在現時政治環境下,已無法提供具批判性的聲音。
《棱角》曾聯絡港大中國、人文與全球研究中心主任胡德(Prof. Daniel Vukovich)查詢,至截稿前未有回覆。

學者批西方抹黑新疆狀況

該中心去年成立,旨在促進跨學科、理論導向的全球形勢研究,聚焦自1970年代以來中國崛起所帶來的深遠影響與潛力,以及香港在「二次回歸」後,進入與內地融合新時代的變革。

今次論壇與會的學者,包括社會科學及國際法專家,但立場均頗為親中。

科大社會科學部榮休教授沙伯力(Barry Sautman)與其妻子,曾任教香港大學及理工大學的清華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所副所長嚴海蓉,曾研究中國在非洲「走出去」「一帶一路」的經濟開發參與。

沙伯力本身研究中國的民族政策,他指西方的指控煽動反華情況,挑起西方制裁。政治科學學者黃偉國曾為其沙伯力的碩士學生,指其近年偏向中國的論述,以至數年前在科大開設「一帶一路」課程。

黃指出,批評校政時政的學者消失後,除了會出現投靠建制或政權的學者,如前中大社會學系劉兆佳做政策遊說外,更多就是「西方外國人」借用學術研究或學術理論,替中共的專制統治包裝。

「以學術的權威,否定中國高壓統治的事實。」

有不願具名的社會科學學者亦批評,沙伯力現在儼如中國的大外宣,以學者身分理論化去分析中國的戰略,甚至與同樣研究少數民族的澳洲漢學家馬克林(Colin Mackerras)登上中國環球電視網(CGTN)講述新疆形勢大好。

沙伯力近年亦多次演講指控美國針對中國的謀略,反駁所謂中國「新殖民主義」,又指非洲人民正以反向動員抗衡等。

嚴海蓉近年則與中國科技部,以及國務院資助的中信改革發展研究基金會合作,在非洲進行「美國制裁與中國推動共建一帶一路:三國發展案例研究」,以及「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的區域實踐研究」

黃偉國認為,嚴跟沙伯力的研究,本質就是「第一代中非經濟合作成果大外宣」。

新疆大學學者否認強迫勞動

兩名來自新疆大學的學者亦提到,新疆不存在所謂強迫勞動

新疆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國家安全學院)副教授林芳菲,在中文大學修讀性別研究課程博士時,在其「製造候鳥:新疆季節性拾花工的民族誌研究」論文中提到,新疆機器採棉比例不斷上升,雇傭拾花工對於棉農而言只能增加成本,並無效益可言。

她在講座亦強調,西方所謂「強迫勞動」的說法相悖於改革開放以來新疆棉花種植的發展及轉型的事實,是為地緣政治與經濟因素編造所謂「強迫勞動」敘事。

林芳菲過去兩年多,一直參與由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主管的官辦非政府組織「中國人權研究會」 會議,向聯合國人權理事會提出意見,認為新疆切實保障傷殘人士權益以及大幅引入機械採棉,「強迫勞動」的說法只是「無視南疆農民的生存權與發展權等基本人權,進而破壞世界的和平與穩定… 壓制中國棉紡織企業。」

新疆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中信改革發展研究基金會研究員吐爾孫·艾拜(Tuersun Aibai)在新疆喀什成長,指自己受惠民族政策進入清華大學,又曾在中國毛左翼的《觀察者網》撰寫文章,認為西方抹黑「強迫勞動」。

他在論壇亦指,新疆近年普及國家通用語言和職業技能培訓,自 2020 年來文盲率大幅下降,高學歷人口、城鎮居民收入及非農就業比例持續增長。

值得一提是,林芳菲在論文中提到,自己有參加嚴海蓉在理工大學的「三農讀書會」。

胡德就讀伊利諾大學奧班拿-香檳分校(University of Illinois Urbana-Champaign)博士時,嚴海蓉正為該校副教授。

胡德亦一直在個人網頁中,明言受澳洲阿德萊德大學中國研究教授高默波,清華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所所長汪暉等國家民族主義者啟發
法律學者及作者:美國「濫用」種族滅絕 純為自己目的

曾多次撰文指 2019 年香港反修例運動由美國中央情報局(CIA)鼓動,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NED)支持的小說及專欄作家 Nury Vittachi,則在論壇繼續其論述,指美國及英國 MI6(軍情六處)無視新疆分裂分子武力襲擊,再由 NED 資助大量維吾爾族組織,經西方主流媒體在廣泛傳播。

中國、人文與全球研究中心主任胡德的著作《After Autonomy: A Post-Mortem for Hong Kong’s first Handover, 1997–2019》亦多次引用 Nury Vittachi 的文章,指摘運動實際是「顏色革命」。

他在書中引用中心顧問,法國里昂第三大學中文系榮休教授蘇哲安(Jon D. Solomon)的在《香港反送中運動左翼敗北的系譜: 翻譯、轉型與邊界》一書分析,指整個香港社會運動是「資本右翼的勝利,左翼的敗北」,爭取自由的年輕學生是混淆概念,出來爭取自由是因為香港還沒「解除殖民」。

近月,蘇哲安在媒體上反駁蕭美琴出訪捷克幾乎被中國武警撞車一事,被台灣傳媒批評他已成「北京和其協力者經常利用的傳聲管道之一」。

曾撰寫《罪中之罪:國際法中的種族滅絕 Genocide in International Law: The Crime of Crimes》的英國 Middlesex University 國際法教授 William Schabas,甚至提到美國周期性使用「種族滅絕」標簽,既為污名化特定事態,亦為軍事干預提供正當化借口。

早於 2021 年,他已在政論網站 Project Syndicate 撰文, 指美國總統拜登對新疆的種族滅絕指控難以證實,獲時任中國副外交部部長謝鋒引用

黃偉國,以及不願具名的社會科學學者均認為,在《國安法》及《維護國家安全條例》的框架下,香港大專院校當中,部分可以被政權取用、以及用左翼理論包裝中國威權管治的研究學者將會被重用,會有更多資源做研究。

「但如同張燦輝教授所言,所謂的哲學會議不過是宣傳政治風向,完全沒有大學參與,最終學者還是會被中共邊緣化。」

新聞來源:《追新聞》、棱角編輯部

支持我們:https://points-media.com/suppor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