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心理衞生會:33%受訪者有中度至重度抑鬱
- 壓力來源主要是家庭、工作、身體及經濟情況
- 44%受訪青年中度至重度抑鬱
- 學者:學業是青少年的最大壓力來源
香港心理衞生會最新調查顯示,港人的抑鬱指數再創新高,有33%人有中度至重度抑鬱,是同類調查新高,比經歷2019年社會運動及疫情做的調查,抑鬱情況更差,壓力來源主要是家庭、工作、身體及經濟情況。調查亦發現,近兩成半的受訪者出現重度失眠。
香港心理衞生會由2012年起,每隔兩年進行一次「全港抑鬱指數調查」。是次調查與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合作,於去年5至11月透過街站及網上問卷,共訪問2,904名市民。調查顯示,香港人的抑鬱指數創新高,在6次相同的調查中最令人擔憂,當中「中重度至重度抑鬱」相比2020年的32%,再上升至33%。
調查結果亦顯示,18至24歲的青年受訪者中,近44%受中度至重度抑鬱情緒影響,比例遠超其他年齡組群。港大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教授吳兆文表示,傳統學術界認為抑鬱會隨年齡增長,老年人較常見,但調查結果顯示年輕群組抑鬱情況比長者更甚,情況令人詫異。
吳兆文亦提到,青少年自殺個案上升,當局提出三層應急機制等方案,但除了「治標」外亦需「治本」。他引述研究結果指,學業是青少年的最大壓力來源,背後其實是青少年難以找到個人價值,他認為社會價值觀認為青少年一定要學業成績出眾,升讀大學,其實並不健康,在外國職業教育相較傳統大學並非次等,職業教育在香港亦應要有發展空間,讓青年根據興趣有不同出路。
另有近六成男性受訪者表示不會向專業人士尋求幫助,主因是「相信自己有能力應付」、「生活忙碌」及「擔心費用昂貴」。吳兆文認為男性抑鬱較女性多,但男性普遍不太願意主動求助。團體建議政府針對男性推出配合的服務方式,例如網上輔導、自學課程等,讓男士認識情緒需要,提升求助動機;當局亦應聯同各界制定長遠精神健康政策,鼓勵於學校課程引入心理健康教育,及提供更多常設資源。
棱角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