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首相施紀賢(Keir Starmer)於周五(26日)於「全球進步行動峰會 Global Progress Action Summit」中,宣佈重推予成人使用的數碼身份證(Digital ID)計劃,聲稱令英國邊境更安全,打擊非法勞工及移民。
施紀賢稱,每個有權在英國工作的人士都強制要申請 Digital ID,預算於本屆國會會期內完結前落實,並將會諮詢公眾。
《BBC》指 Digital ID 會儲存相片、姓名、出生日期、國籍或居留身份,但不會出現「查身份證」,僅用於證明工作身分,可以儲存於個人電話中,但未知是以程式、文件,還是數碼銀包中的認證方式儲存。
據英國媒體報道,今次計劃由前工黨首相貝理雅(Tony Blair)的智庫 Tony Blair Insitutite 著力倡議及推動。他廿年前在任時,已積極落實包括指紋資訊的身份證方案。
主要政黨中僅自由民主黨(Liberal Democracts)、保守黨(Conservatives)及改革黨(Reform UK)明確反對,認為會侵犯私隱,亦無助阻止非法移民。自由民主黨黨魁戴維爵士(Sir Ed Davey)更聲言會抗爭到底(fight this tooth and nail)。
工黨智庫 Labour Together 六月提出建議後,有人開設反對計劃的國會聯署。至媒體披露計劃後,一日內新增超過 50 萬個簽名,現已有近百萬人聯署。
文化傳媒及體育大臣藍麗珊(Lisa Nandy)周五(26日)早上在《BBC》訪問重申,在英國工作者需要數碼身份證,證件只會存於政府數據庫中,不會需要隨時於電話中攜帶。
藍麗珊聲稱計劃將不會對英國公民及合法居民收費,但工黨智庫 Labour Together 估算計劃仍需要花費 1.4 至 4 億英鎊,每年需 1,000 萬鎊執行。
一直反對強制身份證的倡議組織 NO2ID 聯盟認為,計劃對數碼私隱權構成嚴重侵害。偏左翼的《衛報》亦指,數碼資料庫會有被入侵的風險。
英國歷史上極之反對強制身份證,視之為國家過度監控及警察社會象徵。香港的身份證系統原本為應對中國難民流入,需要登記人口而設,到今日則經常出現警方濫查身份證滋擾市民。
英國僅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為管制人口與配給,方在 1939 年臨時推行身份證制度,戰後 1952 年即正式廢除,「廢除身份證」被視為戰後恢復自由象徵。
2006 年工黨政府曾試行先導計劃,向 15,000 名年輕人發出身份證。2010 年保守黨上台後立即廢除相關法案。
反對者多認為,英國已有護照、車牌、銀行帳戶等身份認證文件;近年更滋生網上隱謀論,聲稱是「深層政府」控制及監控的行動。
Labour Together 報告聲稱,根據他們的民意調查,有八成公眾支持電子身份證。
新聞來源:《BBC》、《衛報》、《獨立報》、棱角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