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最新 英國選前評論|直面加稅現實...

英國選前評論|直面加稅現實 看破沉默共謀 – 吳凱軒

下屆英國政府會否開徵新税項?為何兩大黨對此沉默不言?為何選民容許政黨在公共財政上沉默?
筆者每次接觸港人社群,被問得最多的除了各黨的對中對港政策以外,就是「某黨會否加税」。獨立無黨派的財政研究所(Institutue for Fiscal Studies, IFS)每屆大選都會評估各黨的政綱和經濟政策,研究所上週就指兩大黨在公共財政上有「沉默的共謀」(conspiracy of silence),以連續凍結免税額五年變相加税,又指要落實兩黨的政綱,必然導致加税或借貸。其實,基於英國現時財政狀況,加税是否無可避免?

英國公共服務搖搖欲墜,國民保健署輪候時間每創新高、公立學校老師招募不了老師、基層警察要依賴食物銀行維生;同時,國民税務負擔亦破紀錄,政府在2022/23年度的税收佔國民生產總值比率達三成六,為戰後新高;英國政府負債程度亦已屆臨界點,國債規模已經超過年度國民生產總值,單在2023年就支付了1,100億英鎊國債利息,佔政府開支10%。

公共服務、税收、國債規模,三者環環相扣。政府沒有搖錢樹,要減税就只有削減開支,但削減開支只會令公共服務百上加斤;要改善公共服務就要增加開支,要不加税,要不借貸。早前卓慧思承諾在不削減開支的前題下推行減税方案,引致國債市場動盪,最後被迫下台,就是管理公共財政不善一例。

自2010年聯合政府推行緊縮政策以來,英國開支其實已經大幅削減。今日威權國家如中俄步步進迫,英國要加大國防開支;面對熱浪連年、氣候變遷,政府亦要投資綠能,避免依賴海外化石能源,遑論各公營機構急需政府投資以改善服務。與其問英國能否削減開支以減免税項,恐怕要問的是來屆政府須否加税。

兩黨政綱都提到會改善公共服務。不論增加國防開支、增聘教師、縮減醫院輪候時間,全部需要額外資源,亦非現有税收所能支撐。兩黨現時所提到的開源方式,其實亦不足以支撐所有開支。財政研究所(IFS)就直指,兩黨政綱都未有列明錢從何來(essentially unfunded),選後必然要在縮減開支、加税、借貸三擇其一。

2019年保守黨政綱雖曾承諾不會增加三大税項(入息税、國民保險、銷售税),約翰遜政府任內就曾增加國民保險税,並凍結入息税寬免額。自疫情完結以來,英國面臨通貨膨脹,物價和薪金一起上升而凍結免税額,其實即變相加税。這亦難怪過半選民認為保守黨再度連任亦會加税,同一份民調亦顯示高達五成六選民認為工黨執政後會增加税收。值得留意的是,在加税以改善公共服務和減税之間,更多英國選民選擇後者。

既然英國選民相信哪黨執政也好,加税都是必然。既然兩黨都打算改善公共服務,為何他們不老實向選民承認必然加税並解釋清楚?我想,除了詰問政黨不老實以外,在民主政制下,選民和媒體亦有責任——是我們太盲目追求減税了嗎?我們一方面要求政府增加國防開支以應對中俄、投訴國民保健署輪候時間過長、擔心公立學校質素參差而被迫把子女送進私立學校,另一方面繼續渴求減税,其實不切實際。

香港政府依靠賣地收入支撐公共服務,使香港人得以享受低税制多年。政府以高地價政策維持賣地收入,地產商則把地價成本轉嫁給買家和租客,而商戶亦把租金成本轉嫁顧客。過程中其實猶如多重徵稅,港人一方面要承受樓價高企,另一方面也面對百物騰貴的困境,最終得益者除了地產商,就是政府庫房。當香港地價不如以往,政府收入大幅下跌,曾低税的香港亦被迫加税和減少開支,依靠賣地收入根本不能持久。更遑論政府擁有全港地段,再逐少賣出這回事,不是比起加税更加「大政府」麼?

筆者策劃 Vote for Hong Kong,不止為求將香港再次帶進西敏政治,更務求藉此幫助在英港人在政治上融入英國。在英港人除了參與政治,筆者更希望港人理解英國政治和我們左鄰右里的想法。我們既然為更好的生活而移居英國,就應該放下我們對舊有一套的執着。不論週四選舉結果如何,今屆政府都已經變相加税,下屆政府也必然會加税,而筆者恐怕英國亦只有加税一途。

吳凱軒
Vote for Hong Kong 籌委

(棱角和 Vote for Hong Kong 合作邀請在英香港倡議者評論各大政黨的選舉政綱,冀能藉此激起港人社群討論各政策範疇。各作者文章內容不代表棱角或 Vote for Hong Kong 立場。)

支持我們:https://points-media.com/suppor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