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英國/歐洲 烏俄戰爭一周年|橫跨2,4...

烏俄戰爭一周年|橫跨2,400公里 移英港人花5天駕車運物資到烏克蘭

烏俄戰爭即將步入一周年,聯合國周二(21日)表示,戰爭至今造成超過8,000平民死亡。上月底,有3名移英港人,與25名英國及歐洲人組成30多架車隊,由英國出發,橫跨2,400公里,花5天駕車運物資到烏克蘭,期間多次接到空襲警報。
參與今次行動的前大埔區區議員姚躍生Manson指:「我想透過今次行動連結其他同受極權壓迫的人民,Stand with Ukraine 不只是一個口號。」
參與的港人肥達(化名)慨嘆:「和平得來不易,我們運送的物資微不足道…但希望為受戰禍影響的烏克蘭人民帶來少許的溫暖。」

Manson:望港人多關心其他受極權壓迫的人民

三名港人參與今次行動的契機,是聽到與烏克蘭組織有聯繫的曼城港人組織,稱要人幫忙運送物資到烏克蘭。

姚躍生(Manson)前年因政治原因辭去大埔區區議員一職,移民英國,他說:「我並非來自富裕家庭,金錢上未能支持,但希望可以能『出力』的地方盡點綿力。」

他又表示,看到烏俄戰爭,讓他莫名地想起2019年香港示威者與警方對峙、火光熊熊的畫面:「當然烏克蘭的狀況比香港更槽糕,我想透過今次行動連結其他同受極權壓迫的人民,Stand with Ukraine 不只是一個口號。」

Manson表示希望今次行動可引起港人關注國際事務、及其他受極權壓迫的人民(受訪者提供相片)。

每日駕駛8至13小時 代港人送物資到烏克蘭

今次行動共有30多架車隊,義工包括25名英國及歐洲人,以退役英軍為主。Manson透露,每日要駕駛8至13小時,每架車有兩個司機,輪流駕駛。車隊由英國出發,橫跨多國,花5天時間把物資送抵烏克蘭。

來自英國、歐洲及香港的車隊義工拿起國旗合照(受訪者提供相片)。

當中部分物資由曼城港人組織「Manchester Stands with Hong Kong」、雷丁街坊籌集所得,包括醫療用品、棉被、蠟燭、電筒、衣服,及電池等。

運送的物資由烏克蘭組織、曼城港人組織等募捐所得(受訪者提供相片)。
物資包括「Made In Hong Kong」(受訪者提供相片)。

一日三次空襲警報 嘆和平得來不易

旅程期間,他們曾在烏克蘭西部城市利維夫一日收到三次空襲警報。車隊成員之一的港人肥達(化名)表示,第一次聽到警報時非常緊張,但到第二、三次,見四周安全,就慢慢冷靜下來:「其實只是我們幸運,可能在另一邊已造成傷亡。」

肥達坦言,旅程總會有危險性,他在出發前已考慮到會遇到雨天雪天、積水積雪結冰、長時間駕駛、遇襲等等的情況,幸好最終一行人平安送抵物資、返回英國。

前往烏克蘭期間下雪,令長途駕駛增添困難。車隊亦偶爾因天氣影響,要暫停行車(受訪者提供相片)。

肥達表示,今次的旅程讓他深深體會和平得來不易,戰爭反映人類最醜陋的一面:「我們運送的物資微不足道,但戰爭除了造成物資損失外,更大影響的是人心。希望今次行動可為受戰禍影響的烏克蘭人民帶來少許的溫暖。」


Manson日記節錄:

29/1
今日要揸500 mile,穿越幾個國家,沿途欣賞歐洲各國風景。休息站遇到一名德國遊客問:「你哋係咪去烏克蘭?」我:「係呀,我哋送物資去烏克蘭。」德國遊客笑稱:「你哋係咪黐線?」我報以微笑,他再講咗句:「Respect」。

受訪者提供相片。

31/1
前往烏克蘭途中,烏克蘭空襲警報手機應用程式響起通知,指全國有空襲危險。我內心難免有些許緊張,但一心淨係諗住想快啲將物資送到烏克蘭。幸好未到波蘭邊境已除下通知。

逐漸靠近烏克蘭方向時,沿路嘅車輛明顯減少,但係去到關口都見到有唔少火車、私家車等候過關,亦有其他國家嘅支援車輛,例如西班牙、意大利、法國等。大家見到面嘅時候都會點頭示意,或者互相舉起個手指公,見到呢個情景,我內心都覺得幾溫暖。

大概用咗一個鐘頭嘅時間,過波蘭及烏克蘭海關、要接受海關人員嘅檢查。用咗大概一個半小時到達烏克蘭西部城市利維夫,途中再次響起空襲警報。因為已經有第一次嘅體驗,所以緊張情緒已平復好多。

抵達烏克蘭西部城市利維夫(受訪者提供相片)。

之後就同當地組織交付物資,呢批物資會送到烏克蘭西部交戰城市。我哋都送咗在英香港畫家嘅畫作佢地,希望可以帶到其他城市張貼。

離開交付現場,返酒店沿途見到市面情況正常,沿路只見到一個軍事設備:沙包堆嘅戰壕。我係城市中閒逛,不時見到配備長槍軍人巡邏,軍人整體年紀好似都比我細,甚至有啲目測好似只有二十出頭,佢哋便要持槍上陣保家衛國,感受都幾複雜。(PS: 不過唔能夠影相,會被當間諜拘捕。)

整體市民都是照樣返工、放工、行街、食飯飲酒,生活如常咁。午夜時分實施宵禁,所以我們一行人10點已回到酒店休息。

烏克蘭利維夫舊城區與戰區有一段距離,市面非常繁華,市民如常返工放工(受訪者提供相片)。
受訪者提供相片。

成功將物資交收,我當下放下心頭大石,希望呢啲物資可以鼓勵係戰火中嘅烏克蘭人。

《棱角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