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政治 中國因素或影響教宗選舉?港...

中國因素或影響教宗選舉?港台學者分析教廷著力點

梵蒂岡將於下周三(7日)開始樞密會議,選出新一任教宗。《棱角》找來研究中梵關係的港台學者分析,研判中國因素或會如何影響教宗選舉。

學者均稱,選舉當然會受中國的行徑影響,唯教廷近年最關心的議題實屬改革教會:舉行從不同教會聽取意見,鼓勵平信徒參與的「共議同行」(Synodality),以面對急速的社會變遷

教會的著力點是傳教,並非外交。

共議同行方為重點

過去數年,教廷近年最關心的議題實屬改革:從不同教會聽取意見,鼓勵平信徒參與決策的「共議同行」(Synodality)會議,以面對急速的社會變遷。

香港教區榮休主教陳日君樞機過去兩年曾批評,世界主教會議「目的無非是為『維護』教會的道理及紀律,不是為『更改』。難道我們要祈求聖神,推翻祂經宗徒傳給了我們的訓誨?」,完全藐視了「教宗和主教們組成的主教團體」。

隸屬耶穌會的《美國 America》雜誌亦提到,陳樞機、前聖職部部長斯泰拉樞機(Cardinal Beniamino Stella),以及前梵蒂岡最高法院院長伯克樞機(Cardinal Raymond Leo Burke)在昨日(30日)樞機團會議上發炮,震驚在場樞機們。

他們猛批方濟各的《你們去宣講福音》宗座新憲章偏離教會訓導,將權力及決策下放予男女平信徒,而非保護聖統制 – 也就是陳樞機所言,質疑會議集中讓平信徒領導討論。

《美國》雜誌不諱言,主持會議的雷樞機(Cardinal Giovanni Battista Re)支持國務卿帕羅林樞機(Cardinal Pietro Parolin)任教宗,斯泰拉樞機亦然 - 唯獨是曾與伯克樞機聯署「疑問」教宗的陳日君樞機,一直批判帕羅林,指他負賣中國教友,「信仰很少」。

傳教,而非外交

台灣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生凃京威,師從研究中梵關係的香港寶血會梁潔芬修女,將梵蒂岡的行事舉措,放進國際政治及外交框架之中分析。凃向《棱角》分析,外間或然太著重外交角力,忽略教廷首先是一個公教會,教會的著力點是傳教,而非外交。

中國是傳教關鍵:堅持與梵蒂岡共融的地下及家庭教會一直被打壓,官方數字與其他估算仍有數百萬落差。天主教香港教區聖神研究中心統計,截至2022年中國天主教徒數目有約1000萬人;而官方《中國保障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和實踐》白皮書,稱天主教信徒約600萬人。

過去12年,方濟各著力任命更多「新福傳區」的樞機,即亞洲、拉丁美洲和非洲等天主教會著力擴張的「全球南方」地區。有分析認為,歐洲作為神學及宗教核心,因各種醜聞及世俗化加劇下分裂成數派,影響力不如以往。

現時全球 252 名樞機中,135名80歲以下者有權選舉教宗,當中由方濟各任命的,有108位,而來自亞洲的樞機有23名,拉丁美洲21名,18名來自非洲。非歐洲籍的樞機主教總數達到73位。

公教徒、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助理教授(研究)莫哲暐曾稱,教宗選舉將會是「方濟各路線」跟「逆轉方濟各路線」之爭,也不排除會出現來自亞洲的教宗。

他認為聖座福音傳播部代理部長塔格萊樞機(Cardinal Luis Antonio Tagle)是有力人選。塔格萊是前菲律賓馬尼拉總主教,有「亞洲方濟各」之稱。

愛國會無視中梵協議

法國籍神學家陳立邦(Michel Chambon)在天主教媒體《天亞社》(UCA News)發表評論,稱據非官方消息,中國曾要求梵蒂岡排除台灣代表團但遭拒絕,最終亦不派代表團出席抵制教宗方濟各的殯葬禮,認為或降低親中派影響力。

在新加坡國立大學負責亞洲天主教研究計畫的陳立邦在文中分析,教宗方濟各上任後就表達對中國的格外關注,以及對中國人民的熱愛,多次盼望訪華,重啟對話,至2018年終達成中國主教任命臨時協議。

過去幾天,中國再次展示官方「自主、自辦、自選自聖」教會的立場。一星期前,官方中國天主教愛國會與中國天主教主教團(一會一團)向梵蒂岡發唁電,但據總部位於羅馬,隸屬宗座外方傳教會的《亞洲新聞 AsiaNews》報導,愛國會的簡短哀悼聲明在四天後即被刪除。

一會一團也趁教宗出缺時,不理會中梵協議,日前分別在上海及河南省確認新輔理主教,兩人都有親官方背景。

擔任上海教區副主教十多年的吳建林神父是政協,而在2012年退出愛國會的馬達欽輔理主教,至今仍在佘山修院被軟禁。

河南省新鄉教區有一位67歲的張維柱主教,是在1991年秘密祝聖的地下主教,近年多次因履行牧職而被捕;當選的李建林神父,則是2018年當地禁止未成年人參加彌撒的通知簽署者之一。

陳感慨12年來堅持,努力建立信任與對話,甚至殯葬禮朗讀中文禱文,中國卻沒有派代表團前來,宛如背棄忠誠朋友,「當中國向平靜躺在棺材中的方濟各『掌摑』時,實際上是對整個世界的一次『掌摑』。」

陳立邦過去撰寫不少文章,支持方濟各與中國建立關係。他認為,事件會令主張與中國進行建設性對話的樞機處於教宗選舉的下風。

周一(28 日)的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路透社》記者提問中方是否派代表團或代表出席了教宗葬禮。外交部發言人郭嘉昆回應指,沒有可以提供的信息,「在中梵關係問題上,中方的立場是一貫的。」

喪禮作為外交角力場

凃京威認為,中國可能難以觸摸,但教廷選擇各國領袖在喪禮上的排位,各國代表團的層級、大小等,均能反映教廷對世界的觀點。同時,歐美領袖非常重視與教廷的關係,協助台灣維繫與教廷的外交關係,也能突顯歐美是否繼續支持台灣。

他提到,由親近台灣的樞機團長雷樞機主導教宗喪禮安排,總統賴清德理應可以出席,無需指派前副總統陳建仁代行。翻查資料,台灣外交部亦沒有隱藏陳建仁在梵蒂岡時兼負宣揚「價值外交」,又與邦交國及前美國總統拜登會面

陳建仁是羅馬耶路撒冷聖墓騎士、資深教友、以及前朝官員。

凃分析,台灣目前沒有另外一位像陳建仁和教廷關係這麼深,又有全國知名度的政治家,但還是要看新教宗團隊的「優先」政策,看看到底教廷關心何事。

選舉教宗的樞密會議(Conclave)將於5月7日於西斯汀小堂(Sistine Chapel)舉行。

新聞來源:《美國 America》、《亞洲新聞 AsiaNews》、《路透社》、棱角編輯部

支持我們:https://points-media.com/suppor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