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棱角》今年八月曾報道泰國頂尖藝術中心曼谷藝術文化中心(Bangkok Arts and Cultural Centre,BACC)在中國壓力下,從一個探討威權政府對在地及流亡藝術家影響的展覽中,撤走及刪除部分涉及北京打壓少數民族以及香港的展品。
展期完結前一周,一群來自香港、中國、台灣和泰國的藝術行動者,共同發起一場藝術/社會行動,在被中國審查干預的展覽場地旁的廁所空間與隔間中,以再創作的形式表達異議:展覽多了一個不請自來的「藝術家」XJP。
作品模仿被塗黑的香港、西藏及維吾爾人藝術家名稱,以黑色粗線遮蓋的「XJP」字樣為創作主視覺,標題註明「███ 的藝術家 ,2025」,並以泰文、廣東話、簡體中文、繁體中文寫上「一位未獲邀請的北京藝術家闖入、███了展覽,一群感到不安的觀眾於是再次創作以表達異見。」
《共謀星座:視覺化威權團結的全球機器 Constellation of Complicity: Visualising the Global Machinery of Authoritarian Solidarity 》的展覽策展人,流亡緬甸藝術家Sai ▇▇▇▇ 曾向《棱角》講述,展覽打算以經歷或流亡於威權後果的藝術家視角,探討威權政權國家聯盟間的合作,以各種方法壓迫人民。
藝術行動者亦指,中國當局諷刺地在這場由藝術家發起的對話中現身,作為曾在不同地域經歷過中國當局審查的觀眾們,他們主動加入這場威權審查與藝術表達的對話,探索更多的可能性。
「我們不僅與藝術家們站在一起,也與所有拒絕被噤聲、持續抵抗各地政府審查的人們並肩同行。 」
「這個審查並不是『個別事件』,不是第一次發生,也不會是最後一次。 」
其中一名來自香港的參與者 Mia 直言,香港在《國安法》後紅線處處,「在我城,監控和審查看似多無孔不如 —— 萬物皆有裂痕,而那是光照進來的地方」,亦會嘗試探索在狹縫中表達的自由。
「過去幾年在審查下的生活經驗,也讓我真實的感受到,香港未死,自由亦從不是all or nothing。在審查的間隙,仍然有說真話的空間;在紅線與紅線之間,亦可以再掙扎一下。」
另一名參與者阿捷則指靈感源於白紙運動,希望告訴強權在再嚴密的監控之下,自由的良心也會有空間可以揮灑和連結。
棱角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