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棱角》昨日報道 Sheffield Hallam University (SHU)因中國壓力,一度暫停學者 Laura Murphy 教授揭露中國再生能源供應鏈中涉及新疆維吾爾族強迫勞動問題的研究。
任教法國巴黎政治學院(Sciences Po),以及於國立東方語言文明學院(Inalco)教授維吾爾研究的社會學家,歐洲維吾爾研究所所長(European Uyghur Institute)迪麗努爾・熱依汗(Dilnur Reyhan)博士向《棱角》分析,中國過去多年持續干預、滋擾,以至施壓予大學停止進行新疆或維吾爾族的研究;近年更資助學者以中國觀點,作出所謂新東方主義(Neo-orientalism)、解殖、批判西方角度去撰寫維吾爾人在中國經驗,製作學界中國「大外宣」。
研究西藏及新疆問題的澳洲蒙納士大學(Monash University)中國研究資深講師凱大熊(Kevin Carrico)向《棱角》提到,這些「學術研究」最大問題是製造虛假資訊(Misinformation),讓外界以為維人在中國沒有面臨種族滅絕,「共產黨執迷於掌控敘事論述,根本不能與學術自由共存。」
兩人均指, Murphy 教授所面對的正是國家級的跨境鎮壓,英國以至歐洲急需完整的對策,方向挽救岌岌可危的學術自由。「她願意挺身而出向大學作出挑戰,正是點出英國,以至西歐大學現時面對的問題。」
迪麗努爾・熱依汗更警告,SHU 的醜聞反映中國會『買起』渴求資源及金錢的歐洲大學及研究中心,如再不快速反應,西方或從此失去學術自由及研究質素。「非常危險 … 西方社會是為了換取中方投資而向其屈服。」
對學者施以跨國鎮壓非罕見
2022 年,迪麗努爾・熱依汗在一場示威中被指控潑油到中國大使館的橫額。案件原獲撤控,但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去年國是訪問法國後,又再被控以「毀損他人財物」,上月中罪成判處罰款。人權觀察(Human Rights Watch)批評檢控顯然易見是典型的中國跨境鎮壓手段。
「中國巴黎大使館的目的是要拉倒我這個在法語圈出版、學術研討會及大學課堂上譴責中國政權的維吾爾學者。」她跟《棱角》提到,這些看來小事的指控一旦成功,必然是對學者及社運人士的惡夢。
凱大熊指出,學界面臨的確切問題是中共執迷於掌控有關中國的「話語權」,必然會會試圖施加向大學及學者壓力。「這就是他們的行事方式,他們在根本上是與學術自由為敵。」缺乏資源的大學成為最弱一環,「他們究竟是信奉學術自由?還是信奉中國市場?人們總喜歡假裝這兩者並無牴觸,但在某個臨界點上,兩者確是水火不容。」
學界推動中國論述聲稱「解殖」 迪麗努爾・熱依汗:不能接受
迪麗努爾・熱依汗博士向《棱角》提供一份期刊邀約論文,聲稱要以非東方主義(Non-orientalism)、解殖、批判角度撰寫維吾爾人在中國經驗,認為西方的觀點只是以殖民角度,凝視維吾爾人被國家打壓,或是受害者,未有考慮維族的歷史複雜性。

有學者跟《棱角》表明,兩名編者均以親中視角撰文:前上海大學全球治理中心教授,土耳其 Cappadocia University 圖格魯·凱斯金(Tuğrul Keskin)支持中國的在新疆對維吾爾族的殖民主義,「本質就是東方主義視點看維吾爾人,作所謂伊斯蘭研究」; 布魯克林學院政治科學教授 Immanuel Ness 則是左翼馬克思主義觀點。

有匿名學者提醒《棱角》,這類學者在學術世界毫無影響力,不應結予他們平台宣揚論述,為其把薪助火。凱大熊亦曾在 2019 年考慮過是否要撰寫報告揭露這種「大外宣」跟失實資訊,最終決定不去予其機會宣傳,但在 2022 年亦有批評澳洲國立大學(ANU)學者的 Jane Golley 一篇對新疆實況持否認論調的文章。
「迪麗努爾・熱依汗所曝光的那本學術合集,無疑是一個極端的案例。我相信大多數研究維吾爾議題的人,均會認為此事荒誕不經。我們理所當然地對那些宣揚「納粹大屠殺否認論」(Holocaust denial)的人感到厭惡。 同樣對於那些在維吾爾案例上推行否認主義的人,我們亦應抱持相同的憎惡。」
「時移勢易,失實資訊甚至變成主流,學界確需要更有力的反制,事實縱昭然若揭,意圖混淆視聽者仍大有人在。」
《棱角》曾報道,香港大學的中國、人文與全球研究中心(China, Humanities, and Global Studies Research Hub)八月跟清華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所,以及香港科技大學社會科學部合辦「新疆全球比較視野 Global Comparative Pespective on Xinjiang」研討會,批判「美國為首的西方政客及傳媒」聲稱當地有種族滅絕或專制管治,並在論壇提供反抗西方知識生產的反敘述(Counter-narratives)。
迪麗努爾・熱依汗在另一訪問中提到,將維吾爾人視作「少數民族」本質上就是中國式的殖民主義,解殖應是先要認同中國正在殖民東突或維吾爾地區,離散社群先以自身語言書寫,再用多種語言擴闊社群間理解。
中國與西方大學合辦分校 干擾學術自由
而迪麗努爾・熱依汗一直在法語圈中,撰文批評中國對維吾爾族進行種族清洗及強迫勞動,令她成為中國的眼中釘,致使她被檢控。她在三月庭審時曾說,中國大使館的目的不在於官司輸贏,而是要造成心理和財務損害,以嚇阻發聲批判。「法國法院該做的不是起訴我,而是保護我不受中國威嚇而噤聲。」
她向《棱角》指出,過去廿年西方高等教育界過去廿年高度私有化,政府大舉削資助令到大學需要向外求取資金,致使中國乘虛而入,將高等教育學界推向手握資源的極權國家,以至令中國可以資助學界宣揚「新疆沒有人權問題」的大外宣。
她曾在法國一家著名工程師學院(École d’ingénieurs)任教兩年,講授中國的地緣政治,但之後不被續約,估計是因該工程師學院與另外數間學院在中國設立分校有關。她亦見過有中國博士生的論文答辯時,竟然有中國駐巴黎領事任答辯委員,批評該份有關中國維吾爾人政治的論文使用「政權」一字。
中國自 2003 年頒布的《中外合作辦學條例》以來,跟西方大學有不少合作。法國自 2000 年代起,就跟中國高等教育有緊密合作,經中法高等教育合作辦學機構成立 17 家中法學院(Sino-French Institute)。中國高校與法國高校舉辦本科以上層次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有 69 個,亦在共同實施「蔡元培博士生交流項目」,增進兩國人才交流。

法國巴黎高科(ParisTech Institut des Sciences et Technologies)現時與 14 家中國大學有伙伴關係,亦與 12 家大學提供 9+9 雙學位課程。中國亦經「休伯特·居裡安-蔡元培伙伴關系」雙邊計劃,跟法國就氣候變化、碳中和、環境科技等科學合作;而法國作為核能及航空大國,更設有中山大學中法核工程與技術學院(Institut franco-chinois de I’énierie nucléaire)、北航中法工程師學院等工程學專科學院。
2023 年,法國國內已警告過度跟中國合作的國家安全風險。中歐亞洲研究所(CEIAS)亦指法國大學跟英國一樣,與中國軍工體系深度合作,但至少有兩間孔子學院因被指干擾學術已被關閉。
凱大熊指,當大學對一個市場的依賴已深,而該市場的掌控者又在根本上與基本自由背道而馳時,這自然會扭曲決策者所作的決定
英國大學對中國分校設意識形態課毫不知情
中國戰略風險研究所(China Strategic Risks Institute)十月份的報告亦指,部分在中國設有分校的英國大學對中共意識形態操控毫不知情。報告揭露英國大學的中國分校的課程中,不僅列入中共的政治思想教育課程,更要求學生參與黨組活動,務求透過「學生導師」或「學生舉報人」監控師生行為:外籍或中國教職員若批評中共,可能遭聘用歧視或降職懲處,分校的教材也需經黨委或上級機構審查,未經批准使用教材會構成嚴重違規。
報告亦再次確認 8 月時英中透視的研究,指這些通過被中國共產黨緊緊控制的中英合作辦學機構(UK-China Joint Educational Institutes)開設的英國大學,竟然在英國本土亦有「海外中共支部」去監控學生,但英國校方不甚了解,乃因中國分校的官方文本及網頁中,中文及中國版本才是真正內容,列明中共經各種途徑控制中國分校。
報告列舉六間英國大學中國分校課程包括中共意識教育:University of Nottingham、Queen Mary University of London、Ulster University、University of Dundee、University of Edinburgh,及 University of Liverpool。
英國八月正式實施《高等教育(言論自由)法 2023》(Higher Education (Freedom of Speech) Act 2023),大學監管機構「學生事務辦公室」(Office for Students,OfS)指明大學即使與外國有合作協議,亦必須更積極推動學術與言論自由。
迪麗努爾・熱依汗博士認為,英法以至歐洲多國應該借此機會,呼籲自己國家「阻止這些極權國家的金錢影響大學,拯救我們大學及研究的未來。」
棱角編輯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