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官方獨立財政評核機構 Office for Budget Responsibility (OBR)日前發表年度報告,形容英國公共財政岌岌可危(fiscal outlook “daunting”)。撇除全球政經動盪、零息環境一去不返,英國究竟為何陷入今日困境?
英國政府每年最大開支當數福利,而福利開支當中,又以退休金開支最為龐大,只退休金就佔政府近12%開支。退休金為英國社會契約一部份,確保退休人士老有所養。對退休老人家的稱呼,就最能體現此社會契約——”pensioners”,即「領取退休金人士」。退休金就是英國福利政策如此重要的一環。但同時,退休金開支於公共財政角度而言亦最難持續。
英國退休金制度可以上溯至1908年,現行基本退休金則由工黨於戰後1948年制定。當時平均壽命大概70歲。英國今日人口老化,勞動人口比例下跌,平均壽命達約莫80歲,已經使退休金和醫療開支節節上升。金融海嘯後換屆選舉,保守黨偕同自由民主黨聯合執政。聯合政府一方面大舉削減公共服務(如地區議會、監獄警政、大專教育),一方面引入triple lock。
Triple lock 制度下,政府退休金會逐年跟「通脹、人工、2.5%」,三者中*最高*上漲,變相退休金開支永遠跑贏大市。好景時就跟人工升幅上漲,經濟下行都可以穩升2.5%,疫情後通脹嚴重,2023年就按通脹升達10%有多。
人口老化已經導致醫療開支上升,退休金嘅triple lock 更係令到公共財政雪上加霜。
近期北約成員國再掀國防開支討論,通常都按percentage to GDP計算,即經濟規模對開支的比例。英國2024年的國防開支達GDP的2.3% 。但退休金開支則由設立時佔GDP 2%,到現時5%,而且此比例只會繼飆升。長此下去,即使英國經濟再度起飛,亦難以負擔永遠高於通脹的退休金開支升幅。
關於作者:作者現職英國國會研究員,文章內容不代表所屬機構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