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博客 【馮睎乾十三維度】國際殯儀...

【馮睎乾十三維度】國際殯儀中心,陰陽都繽紛

朋友傳來一段影片,只見有人在「大酒店」(港人對「殯儀館」的俗稱)高歌謝霆鋒《活著Viva》、MC $oHo & KidNey《係咁先啦》靈堂版,「走先啦,係咁先啦,下世再玩啦」(注1),實在令我忍不住笑。
本來以為是惡搞,後來看新聞才知道,這是九龍殯儀館在重陽節開放日正式舉辦的活動,叫「熟悉的音樂 X 不熟悉的葬禮」,旨在推廣生死教育,讓大眾能以正面態度看待死亡。這種打破中國人傳統禁忌的活動,我覺得很有意思。
死亡,自古以來都是哲人(尤其是在西方)關心的問題。思考如何死,即思考怎樣活,因為人不是一下子死去的,而是從出世一刻開始,每天死去多一點。人生這回事,說穿了,也只是一段漫長的死亡而已。
但死亡可以教育大家什麼呢?不由得想起柏拉圖《斐多篇》的一句名言:「真正的哲學家都在練習死亡(οἱ ὀρθῶς φιλοσοφοῦντες ἀποθνῄσκειν μελετῶσι)」。
柏拉圖借蘇格拉底的口表示,哲學家一直渴望擺脫物質界的迷惑,以追求永恆、不變和無形的理型界知識,而死亡的降臨,正代表靈魂脫離感官束縛、接觸永恆真理的高峰時刻。因此,死亡即智慧的彼岸,在哲學家來說非但不可怕,更是夢寐以求的目標。
當然,「練習死亡」也可從另一角度理解,不妨視之為「尋求智慧和真理」的隱喻。實踐哲學思考的人,必須根據新的證據、論點,不停質疑及修正自己的固有想法,在這個揚棄舊信念的過程中,蒙昧無知的我們就好像「死」了,然後「重生」為一個開明的有知識的人,故「練習死亡」即探索真理。
關於死亡,我也想起古羅馬哲人Seneca在《道德書簡》第六十一封信中說過,他將每一天都視為可能是自己的最後一天,「彷彿每日都是整個人生的縮影(ut mihi instar totius vitae dies sit)」。其實在讀到Seneca這句話前,我自己也曾忽發奇想:如果一天就代表整個人生,我今天應該怎樣過?心念及此,馬上就會抖擻精神,不想讓「人生」白白飛逝——從這個角度看,死亡非但不是生命的終結,更是生活的動力。
在「大酒店」載歌載舞開演唱會,甚至搞哲學講座,啟發大家從另一角度看待死亡,其實也是給大家一個機會,從另一角度思考人生。香港若想「浴火重生」,殯儀館未嘗不是一個有潛力的起步點,不是說笑,你在「大酒店」開演唱會,搞「殯儀經濟」,肯定比兩隻大熊貓吸引得多,也有意思得多。「國際殯儀中心,陰陽都繽紛」,標語都幫你度埋,香港是時候轉型了。
網上圖片
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耶穌說:「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裏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
請訂閱支持十三維度Patre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