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中央圖書館舉辦的「家國情懷——宋慶齡生平展」,日前已經閉幕,有什麼家国情懷我不清楚,但這兩天看到網友Linda Pun女士的帖文,才知道展覽文字的中英翻譯,簡直可用「慘不忍睹」形容。其中一個災難級錯誤見本文附圖(由網友提供),你數到多少個錯嗎?
一、左上角「香港李劇院」,聞所未聞,完全是虛構的名字;
二、括號內的「利舞臺戲院」,英文是「Lee Theatre」,不是「Lyric Theatre」;
三、今天英皇戲院的英文名是「Emperor Cinemas」,並非子虛烏有的「Imperial Theatre」(從前的新京都戲院則叫「New Imperial Theatre」);
四、昔日娛樂戲院(中環娛樂行前身)的英文名是「King’s Theatre」,從來不是「Entertainment Theatre」。
四個中英文翻譯,居然可以全軍覆沒,也不能不說是驚人的成就。
宋慶齡展覽雖然完了,但官方網站仍然存在,且日以繼夜散播假資訊,我隨便望幾眼,就看到以下的「平行世界另類歷史」:
香港李劇院(利舞臺戲院) 銅鑼灣波斯富街99號
香港英皇戲院(皇家劇院) 香港皇后大道中30號
「1940年2月6日,宋慶齡主持在香港英皇戲院(皇家劇院)舉行的為國際和平醫院募捐的墨西哥影片《裘萊士》義映活動。1941年1月22日,宋慶齡出席在香港英皇戲院舉行的音樂、舞蹈義演大會。」(注1)
「Madam Soong Ching-ling hosted the charity show of a Mexican movie organised by the China Defence League at Emperor Cinemas (The Theatre Royal) in Hong Kong on 6 February, 1940.」(注2)
網站內的英文語法和用字問題我不評論了,現在只講譯名。2017年才開張的娛樂行英皇戲院,原來宋慶齡在1940年已經去過,看來不止西貢的荒山野嶺有「結界」,中環也有。
最令我佩服得五體投地的,是區區一間娛樂戲院King’s Theatre,中英文名字居然有七十二變,先後幻化出「Entertainment Theatre」、「The Theatre Royal」、「皇家劇院」等似是而非的別名,譯者如果不是無腦的AI,則肯定是個被翻譯耽擱了人生的小說家。
勿以為這樣荒謬的錯誤沒有人相信,我見到這個展覽的官方網站,無論中英文都錯得那麼徹底,但隻隻字都寫得那麼確鑿,心底真有一剎那動搖,懷疑自己是否孤陋寡聞,不知道香港真有「李劇院」和「皇家劇院」。
搜一下Google,果然發現有人已經中伏。昨天「大公報」有篇專欄文章〈她的香港足跡〉,作者趙陽自言看了中央圖書館的宋慶齡展覽,說:「一九三九年七月七日,宋慶齡來到波富街香港李劇院,為華南電影界、戲劇節舉行的國民宣誓做監誓。」(注3)
救命。
「香港李劇院」也許真是存在的,但不是指利舞臺戲院,而是指今時今日由「李班子」粉墨登場,日日都搞得很繽紛的香港。
香港有段日子,娛樂戲院的英文名「King’s Theatre」確曾被改,但不是改為「Entertainment Theatre」,而是按照「娛樂」粵音譯成「Yu Lok Theatre」。當時Yu Lok Theatre播放的所有影片,都必須經過嚴格政治審查。那就是日軍佔領香港的時期。
注
舊文重溫
馮睎乾:〈張愛玲筆下的時尚,眼中的美女〉
原圖來自「國際小姐香港代表」Facebook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耶穌說:「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裏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
請訂閱支持十三維度Patreon:
https://www.patreon.com/sefirot
授權轉載:馮睎乾十三維度Facebook專頁